对于肺康复治疗,我发布过三个科普,一个科普是视频学习八段锦促进肺康复,这个科普同时附上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肺康复的临床进展。另一个科普是实用肺康复训练。第三个科普就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如何呼吸锻炼。
今天我们来谈谈危重症患者在危重治疗期的肺康复。
对于呼吸危重症患者合并各种原因导致的呼吸衰竭,临床上会给予常规氧疗、经鼻高流量氧疗、无创机械通气、有创机械通气乃至体外膜氧合(extracorporealmembraneoxygenation.ECMO)等措施进行呼吸支持,从而改善患者的氧合,纠正呼吸衰竭。许多患者常需要接受数周乃至数月的机械通气,由此导致这部分患者被限制在床上,容易继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肌肉萎缩、深静脉血栓、压疮等并发症。
既往研究显示,对膈肌完全失活的脑死亡患者在接受有创机械通气18~96h后进行膈肌活检,病理显示膈肌纤维显著萎缩。这提示患者在机械通气早期即可出现膈肌失用性萎缩。相类似地,当临床给予患者过度的呼吸支持、深度镇静、肌松治疗时,包括膈肌在内的呼吸肌收缩负荷显著降低、肌原纤维内在张力负荷下降,导致呼吸肌失用性萎缩,从而引起撤机困难。但如果给予的呼吸支持力度明显不够则会导致呼吸肌疲劳,同样会造成撤机困难。研究表明,在重症监护病房(intensivecareunit,ICU)的第一周内,机体肌肉质量的下降可能超过10%。2014年有学者提出了ICU获得性衰弱(ICUacquiredweakness,ICU-AW)的概念,是危重症患者常见的获得性神经肌肉功能障碍,会导致肢体和呼吸肌无力。除机械通气外,长期制动、脓毒症、多器官功能障碍、高血糖、神经阻滞剂、糖皮质激素等也是导致ICU-AW的高危因素。ICU-AW是导致撤机困难、增加再插管率、延长住ICU时间和总住院时间、降低出院率、增加住院病死率、严重影响健康相关的生活质量等的重要因素。而早期开展肺康复是缓解治疗ICU-AW的有效手段,可以降低病死率,减少医疗消耗。
根据美国胸科学会/欧洲呼吸病学会的定义,肺康复是一种基于个体化治疗,对患者深入评估后采用的综合干预措施,包括但不限于运动锻炼、健康教育、行为干预,旨在改善慢性肺疾病患者的生理和心理状态,促进长期坚持的健康行为。肺康复最早是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以下简称慢阻肺)患者中开展。一项旨在针对英国慢阻肺患者每个质量调整寿命年成本的研究显示,肺康复的医疗成本远低于使用噻托溴铵等吸入药物的成本。目前肺康复已不仅针对患有诸如慢阻肺、间质性肺疾病、肺动脉高压等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的患者,也针对包括机械通气、气管切开等的危重症患者。
ICU中通过肺康复主要希望达到如下目标:①减少气道分泌物潴留,改善肺不张、肺炎:②维持或改善肺容量:③优化通气,改善氧和;④降低气道阻力,改善顺应性,降低呼吸做功;⑤降低对机械通气的依赖。研究显示,机械通气超过7天, ICU - AW 的发生率高达26%~60%,而在72h内开始康复干预能够防治 ICU - AW 的发生,减少机械通气时间和澹妄时间,减少住 ICU 和住院时间。有鉴于此,建议患者进入 ICU 后一旦病情相对稳定即可开展肺康复,最好是在入 ICU 后72h内给予康复干预。考虑到 ICU 中患者病情危重,因此在开展肺康复前需要从心率、
血压、呼吸频率、
血氧饱和度、吸氧浓度、呼气末正压、神志等方面对患者进行综合的安全性评估,开展过程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必要时应及时终止康复干预。
呼吸危重症患者的肺康复手段主要包括3个方面:① 体 位摆放;②气道廓清;③运动训练。
一、 体 位摆放
最简便的 体 位摆放是定期翻身,也可根据患者肺部病变的部位进行 体 位引流,有条件的 ICU 还可配备电动起立康复床。俯卧位通气已被广泛应用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通过俯卧位通气可以减少心脏、膈肌等对肺组织的压迫,改善肺的通气功能;重力再分布,使得肺顺应性更均一,减少机械通气相关性肺损伤;促进肺后背部分泌物的引流,改善肺不张,这些作用机制有助于改善顽固性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既往俯卧位通气多应用于给予镇静的气管插管患者,但清醒俯卧位通气在此次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我国的诊疗方案指出,具有高危因素、病情进展较快的普通型患者就应当给予规范的俯卧位治疗。
二、气道廓清
气道廓清技术有助于气道分泌物的引流。相比中央气道,分泌物更多的产生于外周气道。外周气道主要依靠黏液﹣纤毛清除分泌物,而中央气道主要依靠呼气气流或咳嗽来清除分泌物,因此,气道廓清技术分为以下两大类。
1.松动气道分泌物,降低其黏稠度,促进分泌物由外周气道向中央气道移动① 体 位和活动:早期活动,翻身, 体 位引流;②胸壁外振荡:拍背,叩击与振动,高频胸壁振荡;③气道内振荡:气道内振荡+呼气正压,MetaNeb,肺内叩击通气。
2.将气道分泌物从中央气道移除 ①增加通气:呼吸锻炼,诱发肺量计,无创呼吸支持,间歇正压通气;②主动性清除(咳嗽):指导性咳嗽,用力呼气技术,主动循环呼吸技术,自然引流,机械性吸﹣呼气;③被动性清除:经鼻/口/导管内吸引,床旁纤维支气管镜吸引。
翻身、 体 位引流是依赖重力作用促使各肺叶或肺段气道分泌物的引流,促进肺部的扩张。高频胸壁振荡技术是先让患者穿戴可充气的背心,脉冲主机将少量气体以一定频率和幅度,快速交替注入背心或撤回,来产生高频率低振幅运动(2~25Hz)。它均匀地作用于整个胸壁,并通过胸壁传到肺部各级支气管,反复产生类似咳嗽的剪切力,使气道分泌物松解,促使其从外周气道向中央气道移动。气道内振荡+呼气正压装置是通过吹气,振动装置上的摇杆,直接带动气道振动,通过剪切力使黏在气道内的痰液等分泌物松动,使其从气道表面脱离。Acapella装置的振动频率(10~23Hz)还与肺纤毛的振动频率(5~20Hz)相似,还可以产生共振,更加有利于分泌物的松动。肺内叩击通气则是设备在患者吸气时向气道内注入短而快速的脉冲气流,在气道内产生一个正压,进而依赖胸壁弹性回缩力引起被动呼气,有利于纤毛的清理能力。MetaNeb设备通过持续呼气正压模式防止肺不张,促使肺膨胀;持续高频振荡模式促进分泌物排出;此外还具有雾化模式。床"旁气管镜不仅可以清除气道分泌物,也是评估气道廓清效果的手段。
2020年发表的《重症患者气道廓清技术专家共识》详细介绍了气道廓清相关技术的使用原则,包括适应证、使用目的、治疗流程、禁忌证以及注意事项等,并且给出了气道廓清技术流程。对于有创机械通气的患者尤其应注重气道廓清,同时要关注患者自身的咳嗽能力和肺功能。对于有创机械通气时间超过24h的患者,在拔管前建议评估患者的咳嗽能力和肺功能。患者在清醒意识状态下通过插管测定呼气峰流速评估咳嗽能力,通过插管检测用力肺活量评估肺通气功能,从而评估患者的拔管潜力,并且给予不同的气道廓清方法;拔管后通过测定咳嗽峰流速同样需要评估患者的咳嗽能力,并给予不同的气道廓清措施,从而有效降低拔管后再插管的风险性。开展气道廓清后要对疗效进行评估,诸如患者的氧合状况、呼吸力学参数、影像学、肺功能等指标有无改善。
三、运动训练
运动训练包括耐力训练、抗阻训练、经皮神经肌肉电刺激,以及呼吸机训练。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训练处方,提高患者的运动心肺功能,从而尽量缩短其机械通气的时间。抗阻训练相比耐力训练有着更大的增加肌肉质量和力量的潜能,可以减少运动期间呼吸困难症状,患者更易耐受。重症患者接受经皮神经肌肉电刺激可以提高骨骼肌肌力,从而缩短卧床时间。呼吸肌训练包括吸气肌训练和呼气肌训练。有研究显示,在运动员中单纯进行吸气肌训练、联合吸气肌与呼气肌训练均能提高运动员的成绩,但单独进行呼气肌训练则无显著改善。而临床上很多患者也正是因为吸气肌疲劳导致呼吸衰竭进而实施机械通气。实践中可以使用阻力型吸气训练器、诱发性肺量计等锻炼患者的呼吸肌。膈肌是最主要的呼吸肌,可以采用体外膈肌起搏器增加膈肌移动度、膈肌肌力及耐力,从而改善患者的通气功能。对于机械通气的患者应及早开展运动训练。可以根据RASS镇静程度评分和Glasgow昏迷量表评分,结合患者的肌力分级,给予患者不同程度的运动训练。
尽早开展肺康复有利于缩短呼吸危重症患者住ICU和总住院时间,提高患者出院时的身体功能,但也面临着诸多方面的障碍。一方面,患者处于镇静状态、有机械通气、血流动力学不稳定、身上管路过多等因素限制了肺康复的实施。另一方面,医护人员对肺康复重要性的认识程度不够,担心并发症的出现,缺乏专业从事肺康复的团队,以及缺少细致可行的规范、流程同样影响了肺康复的实施。危重症患者在危重治疗期的肺康复的开展可谓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