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儿童神经疾病系列科普知识-儿童抽动障碍
2021年06月21日 【健康号】 郭向阳     阅读 8735

孩子出现反复的、无目的的挤眉弄眼、点头、歪嘴、做鬼脸等动作是怎么回事?

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小朋友,反复的、无目的的挤眉弄眼、点头、歪嘴、做鬼脸等动作,还有一些出现清嗓子、咳嗽,或者发出怪异的声音,甚至说一些毫无意义的词语或脏话。就诊眼科、耳鼻喉科等,给予药物治疗,但效果并不明显。这种情况,需要警惕儿童神经精神行为相关疾病—抽动

什么是抽动症?

 抽动症,是老百姓口头的叫法,医学专业术语是抽动障碍(Tic disorderTD),是儿童常见的一种神经精神行为疾病。这是一种不自主、无目的、快速、刻板的肌肉收缩,通常从面部开始,逐渐发展到头、颈、肩部肌肉,然后波及躯干及四肢。儿童抽动障碍的发病近年有增多趋势,据统计我国儿童抽动障碍发病率10年来增加了6倍。该症多数起病于学龄期,5~10岁最多见,10~12岁最严重,男孩明显多于女孩。一般可短时间内自愈或经治疗而愈,顽固者可迁延数年,甚至延续到成人。

(图片来自于网络)

 抽动症有哪些症状?

 抽动症患儿具有不同的抽动表现。以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为主要特征。运动抽动可表现为点头、摇头、皱眉、眨眼、挤眼、张口、噘嘴、耸肩、踢腿、甩手,以及强迫行为、模仿行为,甚至猥亵行为等。发生性抽动可表现为吸鼻子、清嗓子、咳嗽、吹口哨,以及控制不住的秽语或重复语言等。

抽动症有哪些危害?

虽然抽动症不影响患儿的身体健康,但抽动症的很多表现会给患儿的行为和社交带来很多不利,影响患儿形象;给患儿家长带来沉重的心理负担;部分患儿可能发生共患病,如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ADHD)及其他精神疾患(如强迫症,学习障碍,睡眠障碍,抑郁症,焦虑症等),严重影响其社会功能,从而造成个人及家庭终身遗憾。另外,抽动症还可能会引起与抽动有关的疼痛,尤其是头痛,以及发怒的情绪问题。

发现抽动何时应就诊?

如果注意到孩子出现不自主的动作或声音,应及时就诊。当孩子出现异常行为时,重要的是找出原因并排除其他疾病。

如何诊断抽动症?

抽动症的诊断没有特异性的诊断标准,主要依据患儿抽动症状及相关精神行为表现进行判断。另外,还需要明确抽动症是否给予孩子造成学习和社交上的困扰。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进行脑电图、颅脑磁共振及血液检查来排除其他疾病。还需检查是否同时存在强迫症、多动症或其他学习、行为方面问题。

如何治疗抽动症?

抽动症的治疗,主要目的是帮助患儿处理影响日常生活、学习或社交活动最大的症状。对于症状较轻微的患儿,主要是心理疏导,密切观察。而对于症状严重的患儿,则需要心理行为治疗和药物治疗。

心理行为治疗

心理行为治疗可选用支持性治疗、行为治疗、认知治疗等方法,以减轻患儿因心理压力所产生的抑郁、焦虑等不良情绪,并使患儿掌握对产生心理压力事件的应对方式,提高患儿的社会适应能力。

药物治疗

可选择使用的常用药物硫必利阿立哌唑可乐定氟哌啶醇利培酮,以及中成药菖麻熄风片、芍麻止痉颗粒、九味熄风颗粒等

家长该如何引导孩子?

1、营造轻松和谐的家庭气氛,让孩子放松紧张的心理;部分家庭对孩子的要求和期望都非常高,为孩子的行为设定了很多规则和要求,经常管控、限制孩子,与孩子缺乏有效沟通,这些行为都会使孩子面临很大的压力。

2、抽动症患儿可能面临被同龄人欺负,家族应多与老师沟通交流了解孩子状况,防止孩子被欺辱、嘲笑、歧视。并鼓励孩子大胆与同学及周围人交往,增进社会适应能力。

3、家长要对孩子的抽动“视而不见”,不要提醒,不要对孩子说他这样是有病;家长要了解抽动不是孩子故意所为,且孩子不能自己控制,因此家长要关心和理解他们,不责备,不过分关注,要帮助孩子消除心理困扰,减少焦虑、自卑情绪。

4、尊重孩子,有事情多和孩子商量,孩子的事情尽量让孩子自己决定

5、多带孩子到户外活动,锻炼身体,跟大自然多接触

6、起居饮食有规律,不要让孩子过多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同时在饮食上要注意清淡,不吃油腻、辛辣、易兴奋的食物

7、严禁杜绝过度使用电脑或玩游戏,且不可看过于激烈、刺激画面;当孩子精神上受意外刺激,如惊吓、恐惧,精神过度紧张如喜玩电子游戏、看惊险影视等,均可引起和诱发抽动。

    8、及时转移孩子注意力。当宝宝抽动发作时,不要强加控制,最好采用转移法,当发现抽动明显时,可以打个岔,分散孩子的注意力。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4
|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