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儿童社区获得性细菌性脑膜炎
2019年09月02日 【健康号】 曾海     阅读 9552

细菌性脑膜炎是儿科常见的急性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性疾病,是儿童感染性疾病中病死率较高的疾病之一,幸存者中30%~50%遗留永久性神经系统后遗症。

细菌性脑膜炎的发生与年龄相关,多发生在5岁以内,尤其是婴幼儿细菌性脑膜炎发病的高危因素包括免疫缺陷或免疫功能抑制,外伤性或先天性解剖结构缺陷(如皮毛窦、脑脊液耳漏或鼻漏等),营养不良,未接种相关疫苗等。近期有呼吸道或邻近器官(耳道和鼻窦)的感染、脑膜炎高发地区旅行史、与细菌性脑膜炎密切接触者,患病概率增加

细菌性脑膜炎的病原与患儿的年龄、免疫功能和地区有关。随着疫苗的普及,脑膜炎奈瑟菌及流感嗜血杆菌所致脑膜炎发病率显著下降;肺炎链球菌性脑膜炎的发生率亦有所下降。目前国内儿童细菌性脑膜炎病原学检出阳性率低,在不同地区明确病原菌的脑膜炎中,较常见的病原菌为肺炎链球菌、B族溶血性链球菌和大肠埃希菌。其他病原菌如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鲍曼不动杆菌等亦有报道。细菌性脑膜炎常见的病原随年龄变化而不同:1~3月龄,常见病原为大肠埃希菌、B族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3月龄,肺炎链球菌最为常见,且随年龄增大所占比例逐渐增高,其他病原如流感嗜血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常见于3~6岁组,脑膜炎奈瑟菌和李斯特菌则多见于6岁以上儿童。免疫功能低下的患儿,除肺炎链球菌和大肠埃希菌外,易发生少见病原菌引起的脑膜炎,如金黄色葡萄球菌、铜绿假单胞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菌等。值得注意的是随着时代变迁、抗菌药物的广泛应用,在不同国家与地区、不同等级医院、社区获得性感染与院内获得性感染等不同情况下,脑膜炎病原细菌的药物敏感性差异较大。

临床表现

细菌性脑膜炎大多急性起病,临床上常出现感染中毒貌、颅内压增高症状和脑膜刺激征。可表现为发热、精神状态和意识改变、呕吐、颈项强直、惊厥发作和局灶性神经功能障碍;在严重颅内压增高时,可有血压升高、心动过缓和呼吸困难等;出现皮疹、淤斑和紫癜常提示脑膜炎奈瑟菌感染。婴幼儿细菌性脑膜炎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可表现为低体温、惊厥、前囟饱满紧张、激惹、意识改变等,但头痛、呕吐、颈项强直等表现不典型,而且脑膜刺激征常缺失。需要强调的是,对于幼儿患者,不能因为没有典型的临床症状和(或)体征即排除细菌性脑膜炎的诊断,还需依赖脑脊液的检测。
细菌性脑膜炎患儿在有效抗菌药物治疗48~72 h后,体温不退或体温下降后再升高;或一般症状好转后又出现意识障碍、惊厥、前囟隆起、头围增大、颅压增高等症状,需警惕并发硬膜下积液、积脓、积血、脑积水可能;头颅磁共振成像或CT增强见脑室管膜、脉络丛强化需考虑脑室管膜炎,确诊依靠脑室穿刺。

实验室检查

1.脑脊液检查:

脑脊液检查是细菌性脑膜炎的主要诊断依据。(1)细菌性脑膜炎的典型脑脊液变化为外观浑浊,压力增高,蛋白升高,糖低或脑脊液与外周血糖比值下降。白细胞计数增多,常高于1 000×106/L,但也可低于100×106/L,分类以多核细胞占优势。病程早期或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后脑脊液可呈不典型改变。(2)未经抗菌药物治疗患儿脑脊液培养阳性率为70%~85%,但腰椎穿刺前已经接受抗菌药物治疗者,阳性率明显降低。在国内的多项研究中,病原菌培养阳性率为25.6%~33.6%[7,8]。(3)脑脊液涂片是一种快速病原诊断方法,脑脊液离心后取沉渣镜检,有助提高阳性率,可以判别革兰阳性与阴性菌、球菌与杆菌。(4)脑脊液PCR检测技术受抗菌药物治疗的影响相对较小、检查耗时短,尤其适用于腰椎穿刺前使用了抗菌药物的患儿,但检测时需特别注意除外污染菌和皮肤定植菌的存在。(5)高通量测序能捕捉到常规检验方法难以发现的细菌以及其他少见病原体,可能成为一项重要的病原体辅助检测手段,但其阳性率、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仍有待大样本研究证实。

2.外周血培养:

血培养对于确定细菌性脑膜炎致病菌和筛选敏感抗菌药物有重要意义。如果检查前使用了抗菌药物,总体阳性率可显著下降。

3.外周血血常规及炎性标志物:

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高、分类以多核细胞为主。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和降钙素原(PCT)水平明显升高有助于区分细菌性与病毒性脑膜炎[21,22]。
影像学检查颅脑CT及MRI平扫+弥散及增强扫描有助于了解颅内病变情况,发现并发症;必要时进行鼻窦及颅底高分辨CT,脊髓MRI平扫增强扫描有助于明确是否合并其他基础疾病,如脑脊液鼻漏及耳漏、局部窦道、骨质破坏、中耳胆脂瘤、脊髓内胆脂瘤合并感染等。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
|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