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焦虑、不安全感,很可能因童年期情感忽视导致的——心理医生
2020年04月19日 【健康号】 张庆彬     阅读 8971

心理咨询

抑郁、焦虑、不安全感,很可能因童年期情感忽视导致的——心理医生

生活中,大人对于孩子的心态里包涵了多少真诚?

曾经,礼教的压抑使人看不见孩子的情感;

曾经,愚昧和贫困使人顾不上孩子的情感;

曾经以及现在,成功强迫症使人忽略孩子的情感......

确切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中国人开始羞于表达情感,美其名"含蓄",情感表达含蓄了,而功利和虚伪却露骨了。

人是情感的动物,情感是人生的阳光和雨露。过于功利是干旱,虚伪是阴云。

北大学子“王猛”(化名)以万字长文抨击在成长过程中其父母、大姨二姨、父辈亲友对他的伤害。需要提醒的是,只凭单方面的叙述,不好判断和分析实际情况。但事件引发的大讨论,却能进一步促进我们的家庭教育的科学性。不少人纷纷表示自己的父母有类似的行为,就是中国家庭中常见的“情感忽视”。在孩子向父母说出自己感受上的痛苦时,父母常常指责孩子的“人”,较少地说“事”,几乎没有对孩子进行感受和情感上的支持。这就是“情感忽视”。

“童年期情感忽视“这一概念,是临床心理学家Jonice Webb博士提出的。Jonice Webb博士认为:在一个家庭中,当孩子的情感需求长期得不到父母足够的认可、接纳、和回应,或者遗漏,情感忽视就发生了;孩子便学会了去隐藏或者压抑他们的真实感受,情感忽视的负面影响就发生了。

如果孩子的情绪感受经常被父母忽视或者误读,那么孩子接收到的信号是:“我的情绪不重要”,“我的感受是错的”,“我的情绪是不被接受的”。当孩子的“情绪自我”被否定了,就等同于说:“我,卑微;我,好像不存在!”。

童年期情感忽视具体表现诸如:

*父母喜欢替孩子做主,小到穿衣吃饭,大到选学校交朋友,经常不顾孩子的喜好和心情(正确的做法是,尊重孩子的喜好和心情,平等商量)。

*孩子看似无缘无故的哭闹,在父母眼里就是无理取闹,认为孩子哭累了就不哭了,哭完就好了,所以置之不理(正确的做法是,耐心询问孩子为什么哭泣)。

*孩子恳求爸爸陪着一起看电影,爸爸总是推脱: 我很忙,以后再说吧(正确的做法是,陪伴孩子去看电影并且交流感受,如果不能去,也要给孩子合理的理由并且承诺时间弥补)。

*孩子告诉妈妈自己害怕去幼儿园,妈妈却说:幼儿园一点儿也不可怕,好玩着呢(正确的做法是,仔细询问孩子对幼儿园的感受)。

*孩子考试成绩有了提高很高兴,爸爸却说:有啥高兴的,考满分才值得高兴(正确的做法是分享孩子的喜悦并且予以赏识)!

*孩子被其他小朋友欺负了很伤心,妈妈却说:小朋友那是和你玩呢,别伤心!甚至责备孩子无能(正确的做法是倾听孩子的述说、表达同情并且引导孩子得出恰当的应对方法)。

*孩子害怕去看医生而大哭,妈妈说:哭什么哭,胆子这么小(正确的做法是拥抱孩子、给孩子力量和鼓励)!

*家里的宠物死了,孩子非常悲伤,爸爸却说:有什么好伤心的,不就是只狗吗,别哭啦(正确的做法是与孩子共同去埋葬和告别)!

年幼的孩子,对父母的行为没有反抗和抵御的能力,会接受和迎合父母。结果,外在的我和内在的我就割裂了。情感忽视使孩子的情感成长受限、不分化。

什么样的父母容易成为情感忽视者呢?

自恋型父母(巨婴型):

世界都是围绕着我转的,这是拥有自恋型父母的典型特征。因此,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他们可能更关注满足自己而不是孩子的需求,他们认为孩子只是自己的附属品。

在这种养育环境中成长的孩子,长大后可能无法很好的看清出自己的情感需求,更不能表达自己对情感的需要,觉得自己的需求是过分的,不合适的。

权威型父母(控制型):

权威型父母强制孩子按照自己的“规矩”办事,而不倾听和关注孩子的感受与需求。他们最常说的一句话是“你是我的孩子,你得听我的!”最终孩子长大后,要么会激烈的反抗权威,要么懦弱顺从。

完美主义型父母(强迫型):

这一类的父母们认为,孩子永远应该做到更好。即使孩子考试拿了全年级第一,却仍可能因为某单科没考到第一而受到责骂。他们对孩子只有无穷无尽的要求,却缺少温暖和鼓励。

成人后,孩子们也会变成一个完美主义者,为自己设置不切实际的期望与目标,导致焦虑等种种问题。

父母缺失:

对于一些人而言,童年中是没有父母存在的。这包括死亡、离婚、疾病、长期工作而忽视孩子,名存实亡的婚姻等等。

童年期情感忽视在成年人身上留下的痕迹包括但不局限于:

1.自我价值以及自尊缺陷

童年期情感忽视的人通常会表现出“低自尊”,一个人自尊以及自我价值的形成和你的家庭密切相关。我们在家庭中成长,观察,反馈,被爱,被赞扬,被指引和鼓励。

但当父母因为种种原因没能提供这些时,自我价值以及自尊就很有可能受损。于是,在成长的过程中,你可能会觉得自卑,得不到支持,很容易被打倒,气馁,孤独,丧失归属感。童年期情感忽视:如爱入深海,了无回音。

2. 表达障碍

无法明确自己的感受与需求,更无法对外界表达出来。在意识到自己有对于爱、关怀和赞扬的需要时,觉得这是羞耻的,自己是不值得的,是需要被隐藏的。

3. 感觉被剥夺,普遍的缺失感

在潜意识里,你总觉得自己缺乏了某些东西,但又难以名状。你也有可能觉得自己的生活中缺乏各种东西:爱,乐趣,金钱等等。更极端的情况,可能是觉得自己的生活空虚无意义。童年期情感忽视:如爱入深海,了无回音

4.抑郁

一直以来,抑郁都和丧失、剥夺感、需求不被满足、低自尊、缺乏支持、无法明确的痛苦和失望等因素相关。因此,抑郁也是童年情感忽视的一个常见后果。

5.成瘾行为

童年情感忽视会造成孩子对生活丧失控制感,因此,一些人会转而从成瘾行为中寻求慰籍,重获控制感。比如食物成瘾、进食障碍、爱情成瘾等。

情感忽视下的孩子得不到回应和反馈,他们发出的所有信号,喜怒哀乐,都如同投进了深不可见的海底,没有回音。我们看到过最难过的一句话是:“在童年那些美好的记忆里,我的父母从来没有真正的在场过。”


相关链接:"情感忽视"自查问卷表

1. 有时候和朋友或者家人在一起,我心里却没有什么归属感

2. 我非常骄傲自己不依赖其他人

3. 寻求他人的帮助,这对我来说比较困难

4. 我的朋友或者家人会抱怨我在感情上和他们比较疏远

5. 我感觉自己在生活中并没有实现自己的潜力

6. 经常想一个人呆着

7. 内心深处觉得自己不诚实不真实

8. 在社交场合通常感觉不自在

9.经常对自己感到失望或者生气

10.对自己的评判比对别人的评判要苛刻的多

11. 和别人相比,经常觉得自己缺少点什么

12. 和人相比,我更容易喜欢动物

13. 经常莫名其妙的感到不开心,容易被激怒

14. 我不太能知觉自己在很多情境下的即时心理感受

15. 不确信自己有哪些优点和缺点

16. 偶尔感觉自己仿佛在围观别人的生活

17. 相信自己是那种可以如隐士般生活的人

18. 我不太容易使自己平静下来

19. 感觉有某些东西把自己拽住了,总不能活在当时当刻

20. 我有时候感到很空虚

21. 隐秘的觉得自己哪里有问题

22. 生活中不自律,比如照顾不好自己的起居饮食

以上问卷由Jonice Webb博士编写,Dr. Song 翻译。对上述至少6个题目回答“是”,表明你童年遭受过某种程度的情感忽视。建议你最好能去综合医院的心理门诊咨询和寻求专业的帮助——河北燕达医院心理咨询门诊  张庆彬

自我约束能力差:


我们每天都需要在各方面运用自律。我们得准时起床、洗漱、一日三餐按时吃饭、勤运动、集中精力、做家务、省下积蓄办大事。我们学会了如何让自己有条不紊地做这些必要的任务,以回报辛劳养育我们的父母的爱和期望。

非常多经历过情感忽视的人对实现这些我们称为自律的事情有巨大的困难。经历过情感忽视的人常常对他们不应该做的事欲罢不能,如吃垃圾食品、超额开支和其他自我放纵。相应地,他们也很难强迫自己做那些应该做但又不想做的事,如做家务、任务、工作或锻炼。

诚然,某种程度上我们所有人都有为此挣扎的时候。但经历过情感忽视的人的挣扎更加持久也更加强烈,往往会成为一个终身的主题。

经历过情感忽视的人来寻求治疗时会自称散漫、懒惰、缺乏动力或者拖拖拉拉。当他们谈起自己的童年,你会发现他们的父母虽然是有奉献精神和爱心的,却没有帮孩子建立起学习自律的真正体系。例如,他们没有教孩子做这样的事情:在外出之前先做好他的家庭作业,或通过做家务、到附近跑腿帮忙、锻炼身体来赚取看电视的时间。

每次父母设置并实施这样的规则和期望时,这些规则和期望成为孩子的行为准则的一部分。孩子会学会一个规矩:如何强迫自己做一些琐事。相反,忽视情感教育的父母往往不会阻止孩子吃过多的垃圾食品或肆意消费。当一个孩子被扔在一边自己对自己负责的话,他只能学会如何放纵自己。情感忽视经常会造成自我放纵的问题。

许多经历过情感忽视的孩子的父母也很爱他们,满足他们的全部物质需求,但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就是要看到你的孩子是谁:不仅要注意到他擅长的东西,也要注意到什么是对他最难的事情,并努力确保他能处理这些问题。许多忽视情感教育的父母对孩子是非常关心的,但在那个层面上就根本没有参与到和他们的孩子的互动中。


缺乏自我约束能力的标志和信号

你觉得你很懒。

你是个拖延者。

你很难遵守最后期限。

你倾向于过度进食、喝太多、睡过头或超支。

你对生活的乏味感到无聊。

你往往回避乏味的任务。

因为你完成的事情很少,你会对自己生气。

你的成就低于预期。

自我约束能力不强。

你经常是没有头绪的,即使你知道你有能力做得更好。

如果我们没有在童年的时候,得到充足的爱的养分,那么我们就会在成年的时候,想要不断的填补这个漏洞,如果这个洞一直填不满,我们会发现自己一直生活在虚无当中。


由于小时候没有充分的感觉到被爱,所以他们总是有不切实际的自我评价。

他们会过度强调自己的缺点,他们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和不喜欢什么。

他们对别人充满同情,但是对自己却不能做到手下留情。

他们害怕跟人亲近,很难向他人敞开心扉,总觉得自己有一种天生的缺陷,总觉得自己有一种格格不入感。

一些被严重忽视的孩子,还会表现出“爱无能”。

“爱无能”是怎么产生的呢?

一个孩子受到父母的呵护,这种爱会内化为他身体的一部分,这样长大之后他们能够懂得关爱他人。

但是如果这个孩子从小就远离爱心、关怀和帮助,那么他的心灵就会干涸、僵硬,拒人于千里之外,他很难接受、也很难给予这种关爱之情。


阿德勒说,“重要的不是我们经历了什么,而是我们如何对经历进行解读”。


那么我们如何克服童年的情感伤害呢?


1、不再逃避。

梭罗说:“大多数人都生活在平静的绝望中。”

对于那些在童年中受过伤,但长大成人后无法识别、确认以及摆脱这种伤害的人来讲,再贴切不过了。

经历了情感伤害的人,大多会一直选择逃避。

但逃避并不能解决现状,这个伤害会一直延续下去,如果将来组建家庭,这个伤害甚至会被传到下一代。逃避只会让人越来越偏离自己所期望的轨道。

唯有向前一步,做出改变,才能让这种伤害终结,才能让自己真正体会到爱人也被人爱的喜悦。

我们要相信,所有值得拥有的美好事物都是需要付出努力的。

为了获得想要的生活和幸福的自己,我们需要勇气。


2、运用IAAA法则来理解自己的情绪。


IAAA这4个英文字母分别代表着识别(Identify),接纳(Accept)、归因(Attribute)和行动(Act)。

简单来讲,就是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首先识别自己的情绪。问自己“我现在有什么感觉?”,是愤怒、悲伤、愉悦、开心、嫉妒,还是羞耻、恐惧。

然后,不管是好情绪还是坏情绪,理性的还是疯狂的情绪,我们都不对它进行评判,只接纳它本来的样子。因为评判的过程会让我们产生更多的情绪,那么情绪就会变得很复杂。

再次,我们要试着了解这个情绪背后的原因,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会产生这样的情绪,是什么样的事件或者说什么样的信念让情绪一直干扰着我们。

最后,我们要认识到,自己在产生某一种或几种情绪的时候,是不是都对应着某一种行动。

比如说,你抑郁的时候,就喜欢把自己一个人关在房间里,不想跟任何人说话,这就是你在应对悲伤时的一种习惯性行动。

如果你不喜欢这种行动、觉得这种行动不恰当,那么你需要找到一种更恰当的方式来替代这种行动,比如以后一抑郁,就去空旷的地方走一走,而不是把自己关在房子里。


3、自我关怀,对自己富有同情心。


我并不认为把自己排在第1位,就是自私的。

一个人都不懂得爱自己,那么从一个健康的心理来讲,他所给予他人的爱很可能是有限制条件的。

狠狠地爱自己,并不意味着对他人的需求视而不见。事实上,一个越懂得爱自己的人,他会有更多的能量去爱别人。

对于遭遇情感伤害的人来说,对自己富有同情心,就是走出关爱自己的第一步。

不要对自己过于苛刻,不要把所有的问题都归因于自己,要学会接纳会犯错的、不完美的、敏感但坚韧的自己。

当你能够做到与自己充分连接,那么你要相信,自己同样可以做到与他人充分连接。


我所接触的求助者大部分是爱情挫折引发的心理疾病,或感情不顺。共同特征就是自我评价低,感觉不到存在的意义。自卑、怕人、自我封闭紧张、焦虑、失眠、每天情绪低落、痛苦又无力改变。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5
|
张庆彬
副主任医师/副教授
平度市人民医院
心理咨询科,心理科
治疗抑郁症、双相障碍、强迫障碍、焦虑障碍、精神分裂症、躁狂症、分离(转化)障碍、急性应激精... 更多
去Ta主页
Ta最近的文章 更多 |

热门文章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