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冬季谨防低温烫伤
2018年01月19日 【健康号】 金娟     阅读 10184

如何识别和预防那些低温烫伤

到了冬天,我们通常习惯用热水袋或电热宝等设备取暖,由此引发低温烫伤的发生率也逐年上升。一般情况下,烫伤面积较小且通常不在重要部位,因此人们对于低温烫伤不大重视,导致不少人伤后未能予以及时有效的治疗,造成创面迁延不愈。

  

这是一例发生在朋友小梅身上的低温烫伤故事,希望能给到大家一些提醒和警示。

小梅今年28岁,在一家外资企业做白领。一到冬日,小梅最喜欢的就是被窝暖暖的热水袋,感觉整个冬天都是暖暖的。

  

一个月前,小梅跟同学聚会,喝了些酒,睡得太熟,早上起来感觉小腿隐隐的刺痛,一看小腿前侧大约2cm局部皮肤发红,隐约可见小水泡,马上想到应该是被热水袋烫到了。

  

只是一些小水泡,局部稍稍发红,想想也没啥大问题,就买了支烫伤膏来涂抹。大约过了二三日,水泡又多了几个,一周过去了,未见好转,却感红、热、痛。局部消毒处理了两周,仍不见好转,有些溃烂的迹象,开始有些担心。

  

于是预约了烧伤专科门诊,专科医生告知:这是一种持续的低温烫伤,看起来只是局部一点红或者有一些小水泡,实际上,皮下脂肪组织早已坏死。就像烤红薯,温度高了,外面的皮就焦了,温度不高,但长时间烘着,里面早就熟透了。


由于这类烫伤的初期组织损伤比较浅,在真皮与表皮之间因液体外渗而形成水疱,但实际上热能继续蓄积,就会损伤真皮深层甚至皮下组织,从而导致Ⅲ度烧伤。 

  

早期创面潮湿,水疱形成,创面裸露或表皮撕脱后见基底苍白,2周左右随着创面脱水干枯,形成焦痂呈皮革样改变。一般情况下低温烧伤形成的焦痂3-4周开始排异融脱,分泌物增加,多为黄绿色或暗红色,创面液化,炎性反应加重,且容易反复,只能待炎症消退后,实行手术切除坏死组织。 此外,烧伤部位常伴随感觉缺失或感觉过敏以及烧灼样疼痛。

  

小梅怎么了没想到,低温烫伤的后果会这么严重......


什么是低温烫伤?

  

低温烫伤也可称为低温烧伤或低热烧伤,一般是指机体长时间接触中等温度(一般指44-50℃)的热源,造成从真皮浅层向真皮深层及皮下各层组织的渐进性损害。就像从生鸡蛋到熟鸡蛋,只需要60多度,大约20多分钟,蛋清和蛋黄就凝固了。


常见可致低温烫伤的取暖物品有哪些?

  

热水袋、暖宝宝、取暖器等,随着近年来各类取暖物品种类(电、化学类)的不断增多,低温烫伤的发生也愈发频繁。

为何低温也能致伤?

  

因为低温烫伤时,其温度通常在正常人可忍受甚至感觉较舒适的范围内,而当接触时间超过一定的阈值就会致伤。


哪些人群容易被烫伤?


被烫伤的人群主要集中在婴幼儿和老年人群,尤其是长时间卧床、生活无法自理或过度饮酒、煤气、烟雾中毒而接近热源者以及糖尿病者。除此以外,年轻人睡眠质量太好,接触热源太久没发觉,也容易出现烫伤。


低温烧伤有哪些表现?

  

低温烧伤面积小,一般呈圆形或椭圆形,多为深Ⅱ度-Ⅲ度损伤。因常有水疱且病变局限,损伤达深层时水疱依然存在,如果对此没有足够认识,片面强调创面水疱的存在极易诊断为Ⅱ度烧伤,从而导致误诊。其水疱特点是颜色较深,疱液多带有血性,创面基底部苍白,感觉迟钝或消失。严重者可达骨质,并可能形成“口小肚大”的烧瓶状。常见于下肢,尤以小腿、足部多发,常久治不愈或因治疗不当迁延成慢性溃疡。


低温烧伤后怎么办?

  

根据低温烧伤的发生与持续时间、创面面积与深度以及是否合并感染及其他合并症,应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案与措施。目前分为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

  

非手术治疗,一般适用于浅表烫伤患者,或不能耐受手术的患者,通过换药最终达到创面愈合。低温烫伤虽然面积较小但深度较深,用常规换药方法治疗时间长且有再次出现破溃的可能,创面愈合后瘢痕增生明显。手术越迟创面越深,创口越难愈合。因此建议只要能耐受手术,应尽量采用手术方法。  

如何预防低温烧伤?

  

低温烧伤的预防是极为重要的,针对低温烫伤的发病时间、发病机制及高危人群,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是降低发病率的关键:

  (1)宣传教育:对于婴幼儿、高龄人群、不能生活自理以及感觉功能障碍者应进行积极的健康教育,使其了解关于低温烫伤的常识和处理原则;

  (2)低温烧伤好发于冬季, 故冬季取暖时要提高警惕、加强安全意识,选择、使用质量有保障的正规取暖产品;

  (3)避免取暖设备直接且长时间接触皮肤,切勿在睡觉或意识不清的情况下使用取暖物,发现异常及时停止使用;

  (4)合并糖尿病和血液循环障碍者,尽量避免使用皮肤接触类取暖物品,如需使用应随时注意皮肤情况,避免低温烫伤。

  

总而言之,人们应当提高对低温烫伤的重视,尽量避免低温烫伤的产生,一旦发生应立即就医,避免创面加重导致严重后果。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1
|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