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秋已立暑难消,健康养生有妙招
2022年08月08日 【健康号】 同济大学附属天佑医院     阅读 9811

古人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之说,养生要顺应四时,才能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立秋,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暑去凉来,意味着秋天的开始。古人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之说,养生要顺应四时,才能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古人将立秋分为三候:


一候凉风至;

二候白露生;

三候寒蝉鸣。


立秋过后,刮风时人们会感觉凉爽,此时的风已不同于暑天中的热风;接着,大地早晨会有雾气产生;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


养生方面,立秋作为秋天的开端,此时自然界的阳气变化,也从“长”,转向“收”的状态。立秋饮食调养,宜补养脾胃,这既是对夏季损耗的弥补,也是冬季贮存体能、积蓄能量的需要。


立秋习俗知多少


贴秋膘

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体重,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检验胖瘦,体重减轻叫“苦夏”。那时人们对健康的评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标准。瘦了需要“补”,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这一天,普通百姓家炖肉吃,殷实人家吃白切肉、红焖肉,以及肉馅饺子、炖鸡、炖鸭、红烧鱼等。



啃秋

立秋之日啃吃西瓜,能“啃”去余夏暑气,“啃”掉“秋老虎”,迎接秋高气爽的宜人天气。有些地方也称为“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热难熬,时逢立秋,将其咬住。如今,啃秋的习俗依然在民间流传。城里人立秋日买西瓜回家,慢慢品尝;农村人则在自家的瓜棚下、地头的树荫里,一家人席地而坐,抱着红瓤西瓜啃。心情舒畅的啃秋行为,所抒发的是一种丰收的喜悦。


秋社

秋社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于汉代,后世将秋社定在立秋后第五个戊日。此时收获目标已完成,官府与民间皆于此日祭神答谢。宋时秋社有食糕、饮酒、妇女归宁之俗。在一些地方,至今仍流传有“做社”、“敬社神”、“煮社粥”的说法。


立秋养生知多少


宜祛暑滋阴

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体重,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检验胖瘦,体重减轻叫“苦夏”。那时人们对健康的评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标准。瘦了需要“补”,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立秋之后,昼夜温差加大,饮食上应坚持祛暑清热,多食用滋阴润肺的食物。中医认为,秋季燥气上升,易伤津液,因此,在饮食上以滋阴润肺为宜,可适当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萝、乳品等柔润食物,以益胃生津。另外,多吃豆类等食物,少吃油腻厚味之物。”。这一天,普通百姓家炖肉吃,殷实人家吃白切肉、红焖肉,以及肉馅饺子、炖鸡、炖鸭、红烧鱼等。



需调理脾胃

立秋后很长一段时间,气温仍较高,空气湿度也较大。再经过苦夏的煎熬,很多人脾胃往往很虚,这样的气候条件下,调理脾胃应该侧重于清热、利湿、健脾,以使体内的湿热之邪从小便排出,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选择食物时,不宜过于寒凉,不妨适度吃点利于健康和胃的食物,如芡实、山药等。


调节心情防秋燥

人们在夏季酷热大汗之后,常损耗过多,会出现体内营养及水分不足。而进入秋季,天气渐凉,气候干燥,因此极易出现秋燥。口干舌燥、鼻涩咽痛、皮肤干枯、大便干结、烦躁不安等一系列症状,医学上称之为“秋燥综合征”。秋季防燥,要以养阴清燥、润肺生津为基本原则。



初秋免不了出现“秋老虎”的炎热天气,这种天气很容易令人心情烦躁,应积极防范“情绪中暑”。做到内心宁静,神志安宁,心情舒畅,切忌悲忧伤感。同时还应收敛神气,以适应秋天容平之气。如果人体违逆了秋季收敛之气,就会伤害肺气。到了冬季,就要发生病变,这是秋季养“收气”不足,到冬季奉养“藏气”力量不够的缘故。


食品、衣物防霉变

立秋之时降雨增加湿度大,天气闷热,食品、衣物易发生霉变。衣物、床单、被褥发生霉变,会导致皮肤过敏。食用霉变的食物后会发生胃肠疾病,如腹泻、呕吐、肠炎和痢疾等。封闭式包装的熟肉打开后,一天内应吃完,如果开封时间较长,在确认没有变质的情况下要充分加热后才可食用。变质牛奶一定不能喝。霉变的大米、面包、蛋糕一定不能食用。


谨防“空调病”

立秋后,“秋老虎”肆虐,所以空调还需随时待岗。人们在享受清风凉意的同时,也容易患上空调病,加上天气早晚较凉,稍不注意,就会出现腹痛、吐泻、伤风感冒、腰肩疼痛等症状。空调开放时间不易过长,夜里最好不开空调或只开除湿功能。这样既可降温祛暑,又可预防空调病。二是处在空调环境中的人群经常喝点姜茶。身体虚弱者,可在办公室备一件外套“避寒”。



才感盛夏,忽而立秋。尽管依旧炎热,但当夜晚的凉风吹起、清晨的雾气开始缭绕、寒蝉开始低鸣不休时,秋意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带走了夏日热烈的气息。


经过春的孕育、夏的蓬勃,时光会在这个季节奉献出它丰厚、美好的馈赠。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
|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