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癌发病率10年涨3倍!为什么会发病?医生提到2点
2019年04月17日 【健康号】 黄建敏     阅读 8037

39健康网
04-1619:07
在健康体检中被查出有甲状腺结节,如今早已不再是一件“天塌了”的事,近年来随着体检仪器精密度的提高以及人们对甲状腺疾病的重视,在中国人群中甲状腺结节的检出率已经高达20%—60%,高检出率的背后“癌症”阴影却一直如影随形。
“这60%的人群中,有5%的人会最终发展为癌症,其中女性的发生比例是男性的3倍。”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头颈科李秋梨医生说到。
38岁的李女士躺在病床上,脖子上包着纱布,看上去略显疲惫,昨天才动过手术的她,还不太能扯开嗓子说话,几个星期前为了备孕二胎到医院进行抽血检查,意外发现甲状腺球蛋白数值偏高,随后进行超声B超检查显示甲状腺有钙化结节,转到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该结节才被确诊为甲状腺癌,且已经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之前一点不适症状都没有,要不是为了备孕检查,我可能到现在还不知道自己得癌了!
无独有偶,才30岁的王小姐在办理深圳入户检查时,发现甲状腺有结节,经过细胞穿刺后,确诊这个1公分左右的肿块为癌症,“因为出生在内蒙古,脾气比较火爆,去年8月开始,突然发现自己吃东西容易被卡喉,有时还能摸到硬硬的突起物,我以为是咽喉炎,就没太在意了。”
值得庆幸的是,两位都属于分化型的甲状腺癌,手术切除后生存率很高,李秋梨医生表示,我国近10年间甲状腺癌的发病率已升高近3倍。有资料显示,2014年起上海女性甲状腺癌的发病率首次超过乳腺癌攀上榜首,占所有女性新发癌症的第一位,成为名符其实的“女性癌症”。

很多人都在问为什么会患上甲状腺癌?
甲状腺癌如此高发是因为补过头导致的吗?曾经这一观点一度被传得沸沸扬扬,但目前并没有任何实验证据证实两者具有相关性。
李秋梨指出,放射线和遗传才是目前被确认的危险因素。“有甲状腺家族史的人发病率会比正常人高一些,此外,放射线辐射是目前唯一确定的可导致甲状腺癌的危险因素,如原子弹爆炸、核电站泄漏一段时间后周围居民甲状腺癌发病率明显上升。另外,儿童时期颈部接触放射性与成年后甲状腺癌发病率增加有关。”
而女性之所以发病率明显的高于男性,除了上述两个因素外,专家推测还与女性雌激素水平的高低有关,“有研究发现甲状腺组织中存在雌激素受体(ER)及孕激素受体(PR),且甲状腺癌中ER、PR的阳性表达率高于正常甲状腺组织和良性甲状腺病变,因此认为ER、PR可能是影响女性甲状腺癌发病率的一个重要因素。”

甲状腺良性结节不会演变为恶性,8成左右患者可通过B超鉴别良恶性
由于不少恶性肿瘤都是由良性演变而来,因此不少人担心现阶段的良性结节是否有一天会恶变,李秋梨表示,有研究显示,甲状腺良性结节与恶性结节并没有直接的关系,换句话说,良性恶变的几率和正常细胞恶变的几率是一样的。
这份研究来自于上海交通大学瑞金医院做的基因检测研究,发现良恶性结节从一开始的基因谱就是不一样的,从侧面证明两者具有独立的发病起源。
其实目前对于良恶性结节的鉴别,有经验的超声科医生诊断甲状腺恶性结节的准确率可高达80%-85%。剩下有疑问的患者还可以通过细针穿刺辨别甲状腺结节良恶性,因此鉴别并不难。
李秋梨说到,难的是发现了甲状腺微小癌要不要进行处理?目前认为如果病理类型良好,肿瘤小于等于5mm,肿瘤位于腺体中央,没有甲状腺被膜侵犯和淋巴结转移,没有家族史等甲状腺癌高危因素的微小癌,可以进行每3-6个月一次的密切观察随诊,如果病灶在期间出现大小增加超过30%,则建议切掉。
手术依然是甲状腺癌最主要的治疗方式
有人曾开玩笑,如果人的一生一定要患一种癌症,很多人会希望可以是甲状腺癌,,因为,和其它癌种相比,甲状腺癌是一种相对“温和”的恶性肿瘤,曾有过一项统计,在去世人的尸检中发现,许多人本身患有甲状腺癌,却最终都因其它疾病而死亡,有的人甚至终身都未发病。
李秋梨介绍,除了未分化癌外,甲状腺癌最好的治疗方式依然是手术切除。。“有的患者害怕开刀在脖子上留下疤痕而盲目选择消融治疗是极为不妥的,甲状腺微小癌的淋巴结转移率在30%以上,虽然局部治疗短期内可能没有问题,但我们要考虑10年、20年以后的二次手术的问题。”
此外,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一般需要使用甲状腺素行内分泌治疗,又称为TSH抑制治疗,其依据是甲状腺素可抑制TSH的分泌从而减少分化型甲状腺癌的复发和转移。
而碘-131治疗,并非所有人都需要做,对于甲状腺癌已经侵犯到周围组织器官或出现比较广泛的淋巴结转移或出现远处转移的患者一般需要做。

控制良好的情绪都预防“结节”
甲状腺疾病与情绪的相关性极为密切,现代生活节奏快,工作压力大,特别是女性还需要兼顾家庭,情绪很容易受到影响,因此,想要预防甲状腺结节甚至是甲状腺癌,控制住自己的情绪,保持一个良好的休息、心情也很重要。
除了定期检查外,市民还可以进行自查:伸长脖子,进行口水吞咽,看喉结下方是否有包块随着吞咽而上下移动;或者将右手拇指置于喉结下气管右侧,其余手指置于气管左侧,做吞咽动作感觉一下是否有包块随吞咽上下移动,然后交换进行。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
|
黄建敏
主任医师/教授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
核医学科
从事临床核医学工作多年,对核医学体外诊断、核医学影像诊断及核素治疗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核... 更多
去Ta主页
Ta最近的文章 更多 |

热门文章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