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入,是最省力的赚钱方式
2018年04月24日 【健康号】 赵扬     阅读 8087

大脸:

认识一个作者,原来是报社的编辑,后来投入到新媒体行业中,原本月收入几千,后来只是一篇文章,就稿费5000了,再后来,生孩子了,她在家里自己做起了育儿号,写育儿心得,月入几十万。

李笑来说过一句话:相对来看,写作最容易成为普通人起步的台阶之一。

但一听写作,很多人会觉得距离自己太远了吧——

不知道写什么,脑袋空白;文采不好,写得太烂了;高中写作文都不满800字,你说呢?

在后台我们常常收到一些读者发来的自己的故事,写得非常感人,触动了所有编辑,不见得他们文字多么优美,只是因为那是自己的真实经历和细致的感受。

生活有很多痛苦的时刻,而写作是最低成本的自我疗愈的方式。

把你的所思所想所经历写下来,是与自己对话的过程,也是在记录你的成长轨迹;

长此以往,你的自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等等,会是一个质变的过程。

但是怎么去开始写作,武老师也许会给你一点灵感。



《武志红:我是如何写作的?》

今天是世界读书日,我出了十几本书,就来兜售一下我的写作诀窍吧。

有很多人说看了我的文章或书籍之后,会泪流满面,觉得我写的就是ta所想的。

这里我要真实地自谦一下,我不觉得我的写作技巧多高明,也不觉得我是那种天才级的写手,我的写作之所以带来一些影响力,不是写作技巧的事,而是直接碰触了一些真相。

真相,就是存在,而最深的存在,就像是潜意识深处的水流一样。

你要深入其中,就像双手碰触到这股水流,这时,你的文字才有直击人心的力量。

这是我一直以来的一个认识,现在这个认识又进了一步:

当能用双手触摸深层存在的水流时,你能写小说,写散文,或其他一些感性的东西;但只有当你跳进这股水流,甚至成为它时,你才能写诗。

得澄清一下,我说的是真正的诗,像鲁米的那种,像海子、李白与苏轼的那种也算,打油诗都不算,太用逻辑的也不算。

虽然混在心理咨询界,但实际上心理咨询大家们也少有人让我很佩服,例如弗洛伊德老爷子我并不那么佩服。

不是因为他不厉害,而是因为他还不够感性。不像艺术家的,画家、舞蹈家、音乐家和诗人触达人的存在,当你感受到的时候瞬间会泪如雨下。

说这些,是在表达我对那些能直接碰触存在的人的景仰,同时这也是我的渴望,也是我写作时的宗旨。

投入

我是如何写作的?先来讲一个故事吧。

2013年,撒切尔夫人去世后,一家杂志找到我,请我写一篇对撒切尔夫人的心理画像,稿酬据说是他们杂志的最高标准。

我后来写了一篇,他们非常非常喜欢,想一直约我写对各种人物的心理画像,被我拒绝了。

为什么?因为我的写作方式太恐怖了!

在主持广州日报心理专栏前,我做过几年的国际新闻编辑,而我一直读书的范围涉猎也比较广,所以算是对鼎鼎大名的“铁娘子”有所了解,但真要让我对她写一篇文章,我对自己的要求是这样的:

我必须真切地感知到她的存在,并且这份感知要有一种完整感。

为了实现这种感觉,我花了整整三天时间,找各种关于撒切尔夫人的资料,最终直到形成了对她的一种完整感知后,才动手写了这篇三千字的稿件。

杂志给我的稿酬再高,也远抵不上我随便讲一场课的收入,连我做咨询的收入都不及,所以成本太高。

但这还不够经典,最经典的是,我主持心理专栏时,写对红极一时的一位大网红——凤姐的分析。

当时,我是花了两天时间搜集她的各种资料,每天都工作10小时以上,搜集了几百篇资料。

之所以要这样找,是因为我一直感觉,我还没有形成对这个人的完整感觉,我觉得我还不够了解她,总觉得缺点什么,而且还是很关键的那种信息。

第二天的深夜,我还在投入地找资料时,突然间一个声音从我心中升起:“够了!”

这个声音,表达的不是厌烦和疲累,而是说,足够了。

并且这个时候,脑海里的各种资料就像一种真实存在之物,它们本来是碎片,突然间很有秩序地形成一个整体,而且是自动的。

同时,我脑海中升起一个画面:

一个小女孩在爬一堵矮墙,不过一米高,但她摔了下来,这让她非常受挫;

可她接下来的选择是,这堵墙有什么了不起,我接下来要去爬两米高的墙,让你看看我多厉害;

可是,她爬墙的本领没增长,却挑战了更高的墙,自然摔得更厉害;

可她接下来的选择仍是,我才瞧不起你,我爬一个更更高的墙给你看……

这个声音“够了”和这个画面一出来,我就知道,我把握到了本质,而结果也是,那篇文章写得非常入肉。

这就是我的写作方式,不知道可不可以称之为写作诀窍。如果是,那也是大巧若拙的方式吧。

这种方式,就像是在累积水流一样。

一个有真正信息的碎片,会带来一定的感性的水流;

而足够多的信息碎片,则会积攒很多水流,当水流足够的时候,就会成为一条流动的溪流,甚至河流,甚至大海。

是溪流,还是河流,还是大海,这源自于投入的时间。

天才也许可以直接跳进大海,但绝大多数人,还是秉持着“一万小时定率”,就是你要在一个领域内持续投入,多达一万小时后,你会成为顶级专家。

只不过,这种投入必须是有效投入。

在我看来,就是真的能碰触到水流的那种投入,浮于表面的努力意义不大。

投入极为关键,在我写作的过程中,我深深感知到,当水流积攒得非常充沛的时候,写作真的可以一气呵成,而且写完了,回头一看,会觉得完美,甚至会发现,天啊,这是我写的吗?

好像有些句子,我根本就记不住,不是我头脑和意识想出来的,是流淌出来的。

真实

我最喜欢的自己的一篇文章,是《爱的炮灰——<追风筝的人>读后感》。

这是美籍阿富汗人卡勒德·胡赛尼的小说,是一流水准的小说,当时深深地打动了我,我读了两遍后,内心有无比饱满的感觉,然后一气呵成,写了一篇三千多字的读后感,读完后觉得不用做任何修改。

文章的一开始,也是我极有感觉的一段话:

对于总是在奉献的羔羊,我们会有意无意地推动它走向这样一个结局:彻底为自己献身。否则,便只有我们为它献身,因为它此前的奉献是如此之重,我们已无法承担。

所以,在小说、电影和电视中,我们常看到这样的局面——勇于献身者,最后的结局常是彻底献身。

胡赛尼后来承认,这部小说有自传性质,所以这部小说有了一个好故事必须的品质——情感的真实。

真实的东西,必然符合逻辑,而你头脑虚构的东西,假如没有深入到真实的存在中,就可能没逻辑,或出现严重的逻辑错误。

很多影视小说,就有这个问题,情感不真实,而且不符合逻辑。

就我的写作而言,我可以保证,我写作中使用的故事,都是真实的,只有当事人的身份信息,会有所修改,因为必须保护当事人。

这曾经给我的写作带来极大痛苦。

原来我只是作者,我采访心理咨询师和各种人,然后写文章,不需要考虑保密的事。

但做了心理咨询师之后,我就必须要考虑对当事人的保护,要遵守保密原则。

这就导致了一个严重冲突:写作中,我会感觉到,有一个故事,放到这个位置,堪称完美;

可是,这是来访者的故事,我不能轻易使用,我要换一个其他故事;

但一换这个故事,就不完美了,水流就像是被切断了,这时我的写作就会停滞下来,甚至会停很久。

有些文章,干脆就不写了。

这花了我相当长时间,才终于获得一种平衡:能接受换一个不完美的故事。

并且,逐渐地感觉到,和来访者的深度咨询,因为深入到了潜意识深处,因为碰触到了更深的潜意识,那股水流才是更深更根本的,而表面上的故事,可以有所牺牲,并不影响这股水流的流动。

我觉得自己是一个真诚至极的作者,甚至是过于真诚,但常常被人说——武志红是一个营销高手,他很善于煽动人的情绪,获取公众关注……

如果认为,这样是成功的关键,那么也许,你就不能成为专业领域内的顶尖高手。

顶尖高手都是这样炼出来的——他们不是因为高智商,而是因为直接碰触了自己所在领域内的存在,或者,那股水流。

回到我自己的写作上,我的写作技巧,很多时候显得有些不堪,但我一直是真实的,因此,我的文字中也像是有一股水流,它的影响力因此而来。

希望我的这篇文章,能对你的写作或其他方面有所启发。

没有也没关系,当做我在真诚吐槽也好。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1
|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