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2019年06月16日 【健康号】 张伟     阅读 21850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在大家的认知里,可能觉得痰是由肺生成的,因为我们是从肺里咳出痰来,但中医对此有不同的认识。那中医认为痰是从哪里产生呢?


明·李中梓《证治汇补·痰证》云:“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此论一出,即受到不少医家的推崇,如清·柳宝诒《柳选四家医案·环溪草堂医案·上卷》中就有“肺为贮痰之器,脾为生痰之源,肺虚则痰不易化,脾虚则湿不能运。”直到现在,亦有不少医者认为,此为诊治痰证的一条重要思路。


脾为生痰之源


脾居中焦,为阴土,主运化水谷精微而胃主受纳水谷,脾主升清,胃主降浊。若因饮食不节、或过食肥甘厚味、或嗜食生冷瓜果、或外感六淫之湿、或久卧湿地、或久淋雨湿、或思虑过度、或忧思烦扰、或劳累过度等,损伤脾胃功能,导致脾失健运,运化无权,水液运化输布失常,清者不升,浊者不降,水液不能正常敷布,停而为湿,聚而为饮,凝而为痰。《诸病源候论·虚劳痰饮候》指出:“劳伤之人,脾胃虚弱,不能克消水浆,故为痰也。”这便是后世创“脾为生痰之源”的主要理论依据。脾肺之间通过经络和功能上的联系,脾脏病变可以加重肺系痰证。《医宗必读·痰饮》曰: “按痰之为病,十常六、七,而《黄帝内经》叙痰饮四条,皆因湿土为害,故先哲云:‘脾为生痰之源......脾复健运之常,而痰自化矣。’”


肺为贮痰之器


肺主宣发与肃降,宣发可将津液布散于肌肤皮毛,肃降可使水道通调,使上源之水下行。若肺失宣降,上焦水津不能通降与布散,便停聚于肺,而化为痰饮。脾主运化水湿,若脾失健运,水湿不运 ,便停于体内,或肌肤四肢,或脏腑等部位。 若停聚于肺,聚而为痰,痰浊阻肺,影响气机,则肺气不宣、不降,可见咳嗽、痰多 ,甚或上逆作喘。


古人云: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即肺病停痰,痰浊阻肺,不单纯是肺本身病变,而其根源多是因脾气虚不能运化水湿,水湿停聚于肺而发病。如临床常见面色萎黄,神疲乏力,脘腹不适,四肢困重,纳食不香,大便溏薄或泄泻,又见咳喘痰多。则其治法除宣肺化痰、止咳平喘外,关键还应补益脾气,增强脾运化水湿的功能,水湿得化,肺内停聚之痰再生无源。肺气宣降协调,诸证便解。 


中医的整体观念在“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这句话中体现的淋漓尽致,所以对于治则,有人提出,“凡治痰,不仅要宣肃肺气,助痰液排出体外,更须治脾、健脾补气,促其运化,以杜绝生痰之源”。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
|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