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免疫系统的古老部分可能是严重COVID的基础
2020年08月23日 【健康号】 吕平     阅读 8404

请关注“血管科普新区”

免疫系统的古老部分可能是严重COVID的基础


武汉协和医院主院区血管外科:陈云飞蛤、喻成、Lyu(吕平)


新的基因和病人分析表明,严重的COVID与补体过度活跃(免疫系统最古老的分支之一)和过多的凝血有关。


根据哥伦比亚大学欧文医学中心研究人员的一项新研究,免疫系统最古老的分支之一,称为补体,可能会影响COVID疾病的严重程度。


在其他将补体与COVID联系起来的发现中,研究人员发现,患有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一种由补体过度活跃引起的疾病)的人患严重并发症并死于COVID的风险更大。


与补体的联系表明,抑制补体系统的现有药物可以帮助治疗重症患者。


该研究于8月3日发表在《自然医学》上。


研究者还发现有证据表明凝血活性与COVID的严重程度有关,并且某些补体和凝血基因的突变与COVID患者的住院治疗有关。


研究者指出:这些结果共同提供了对COVID-19病理生理学的重要见解,并描绘了补体和凝血途径在确定SARS-CoV-2感染患者的临床结局中的作用。


冠状病毒拟态研究的发现


研究凝血和补体在COVID中的作用的想法始于对地球上所有病毒(共7,000多种)的病毒模拟的全面调查。


研究者还指出:病毒所具有的蛋白质可以模拟某些宿主蛋白质,从而诱骗宿主细胞帮助病毒完成生命周期。除了他们感兴趣的基本生物学问题之外,基于他们以前的工作和其他人的工作,研究者怀疑识别出这些模仿物可能会提供有关病毒如何引起疾病的线索。


这项调查发现,冠状病毒是模仿的高手,尤其是与凝血有关的蛋白质和构成补体的蛋白质,补体是人类免疫系统最古老的分支之一。


补体蛋白质的工作原理有点像抗体,它通过附着在病毒和细菌上并标记它们以消灭病原体。补体还能增加体内的凝血和炎症。如果不加以控制,这些系统也可能非常有害。


新的冠状病毒-通过模仿补体或凝血蛋白-可能使两个系统都进入活跃状态。


黄斑变性与高COVID死亡率相关


如果补体和凝血会影响COVID的严重程度,那么先前存在补体过度活跃或凝血障碍的人应该更容易感染病毒。


因此,研究者对患有黄斑变性的COVID患者进行了检查,黄斑变性是由补体过度活跃引起的眼部疾病,以及常见的凝血障碍,例如血栓形成和出血。


在前往哥伦比亚大学欧文医学中心(Columbia University Irving Medical Center)的1.1万名疑似COVID-19的患者中,研究人员发现,超过25%的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患者死亡,而平均死亡率为8.5%,约20%需要插管。较高的死亡率和插管率不能用患者的年龄或性别差异来解释。


补体在肥胖症和糖尿病中也更活跃,并且可能至少部分地解释了为什么患有这些疾病的人死于COVID的风险更大,有凝血功能障碍病史的人死于COVID感染的风险也增加了。


凝血和补体途径被激活


然后研究人员检查了感染冠状病毒的人的基因活性有何不同。


该分析揭示了感染COVID的患者的特征,表明该病毒参与并诱导了人体补体和凝血系统的强烈活化。


研究发现补体是SARS-CoV-2感染患者中表达差异最大的途径之一,作为免疫系统的一部分,可能会看到补体被激活,但这似乎超出了在诸如流感等其他感染中所见的水平。


一些凝血和补体基因与住院相关


英国生物库对数千名COVID患者进行了基因分析,其中包含了50万人的医疗记录和基因数据,进一步证明了严重COVID与凝血和补体有关。


研究者发现,影响补体或凝血活性的几个基因的变异与需要住院治疗的更严重的COVID症状有关。


这些变异并不一定会决定一个人的结果,但这一发现是另一个证据,说明补体和凝血途径参与了与COVID-19相关的发病率和死亡率。


靶向凝血和补体


治疗COVID患者的医生们从大流行开始就注意到了凝血问题,目前正在进行几项临床试验,以确定使用现有抗凝治疗的最佳方法。


补体抑制剂目前用于相对罕见的疾病中,但至少一项临床试验正在对COVID患者进行测试。


研究者认为他们的发现为凝血和补体在COVID中发挥作用的观点提供了一个更强有力的基础,并且有希望激励其他人评估这一假设,看看它是否对抗击正在进行的大流行有用。


该研究“免疫补体和凝血功能对SARS-CoV-2感染不良后果的影响”已于2020年8月3日发表在《自然医学》杂志上。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
|
吕平
主任医师/副教授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
血管外科专家,血管外...
擅长血管外科各种常规与复杂动脉、静脉疾病的手术,包括腹主动脉瘤、夹层、腔静脉肿瘤和颈动脉体... 更多
去Ta主页
Ta最近的文章 更多 |

热门文章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