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新冠疫情下反复低热而无感染征象要排除生理性发热
2020年02月11日 【健康号】 刘凤芹     阅读 10928

近期,新型冠状病毒肆虐,而发热是新型冠状病毒的主要症状,所以全国上下空前关注体温,但是有些患者,体温反复波动于37℃-37.5℃之间,没有伴有任何不适,相关检查也没有感染迹象,但是患者心理压力较大,辗转就医。

近期,新型冠状病毒肆虐,而发热是新型冠状病毒的主要症状,所以全国上下空前关注体温,甚至有人隔1小时就测量体温1次。笔者在出发热门诊的过程中,经常见到一类患者,体温波动于37℃-37.5℃之间,没有伴有任何不适,相关检查也没有感染迹象。患者担心感染新型冠状病毒,惶惶不可终日,多次就医,往返多家医院,各种感冒药、抗生素齐上阵,但是仍然不能让体温降到正常,所以愈发焦虑,甚至伴有呼吸困难、心慌、胸闷、乏力等症状。笔者在此提醒各位患者以及临床医护人员,针对反复低热而无相关感染迹象的患者,千万不要忘记排除生理性发热,特别情绪波动所引起的体温升高。下面,笔者带领大家重新学习一下《病理生理学》发热的相关章节:

一、发热的概念:发热(fever)是机体在内生性致热原的刺激下,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而引起调节性体温升高,当体温上升超过正常值0.5℃时,为发热。

二、体温的正常范围:

1.口腔温度:36.3~37.2 ℃

2.腋窝温度:36-37℃

3.直肠温度:36.5-37.7℃

三、体温升高的常见原因:

体温升高分为生理性体温升高和病理性体温升高,重点介绍生理性体温升高。

(一)生理性体温升高:

体温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可随性别、年龄、昼夜、运动和情绪的变化等因素而有所波动。  

1.性别因素 一般女性较男性稍高,成年女子从排卵后至下一个月经来潮日,基础体温处于高温高温期比低温期的体温升高约0.3℃-0.5℃一般高温期约持续2许多妇女怀孕,体温也会高于孕前。这种波动主要与孕激素分泌周期有关。  

2. 年龄因素 新生儿体温易受外界温度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儿童代谢率高,体温可略高于成人。老年人由于代谢率低,故体温偏低。  

3. 昼夜因素 一般清晨2-6时体温最低,下14-18时体温最高,其变动范围约在0.5-1℃之间。这种昼夜有规律的波动,是由于人们长期的生活方式如活动、代谢、血液循环等相应的周期性变化所形成的。  

4. 情绪  目前新型冠状病毒疫情仍没有得到有效控制,确诊病例每天仍然呈现较高增长,这种情形对很多人来说,都是一种应激刺激,产生紧张、焦虑等情绪变化,进而促使体内应激相关激素如儿茶酚胺、糖皮质激素、胰高血糖素及某些炎症介质(如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1)大量释放及胰岛素的分泌减少,使得体内分解增加,合成减少,代谢率明显升高产热增加,会使体温升高0.5℃-1.0℃,甚至在过度紧张情况下升高体温可达2℃。 

另外情绪的剧烈波动还会引起其他的一些生理变化,如:

(1)腹腔内脏血管的持续收缩胃肠蠕动加快,会有腹痛、腹泻、腹胀等胃肠道不适

(2)外周小血管的长期收缩可使血压升高

(3)儿茶酚胺可使血小板数目增多及粘附聚集性增强也可使白细胞数及纤维蛋白原浓度升高,从而增加血液粘滞度,促进血栓形成.

(4) 使心率增快心肌耗氧量增加,产生心悸、胸闷等不适

5. 运动及进食 剧烈运动、重体力运动、劳累、进食后由于机体产热增加,也会使体温高于正常。这也正是运动、纳食后能御寒的道理。

6. 长期在热环境下工作、盛夏、或衣着过多,机体散热减少,体温可高于正常。最近碰到几例在被窝量体温偏高,起床后体温正常的患者,可能就是“捂”出来的体温升高。  

(二)病理性体温升高原因较多较复杂,简述如下:

1.感染性:占发热原因的50%以上,如各种病原体(细菌、病毒、真菌、寄生虫等)所致的急性和慢性、局部和全身的感染。

2.非感染性:无菌性坏死组织吸收;变态反应;内分泌与代谢障碍;散热减少;体温调节中枢功能紊乱等等。

四、正确体温测量方法

为了避免一些生理因素的影响,正确测体温显得尤为重要,下面以腋温测法为准,简述正确体温测量方法:

1.测量时间:5-10分钟

2.使用前要先将温度计度数甩到35℃以下。将体温计置於腋下最顶端,水银端和腋下的皮肤紧密接触并夹紧,以免脱位或掉落。

3.取出体温计,读取温度数据后,以卫生纸擦拭体温计。

4.腋下如有汗液,需擦干再量。

5.若测量时间未到,松开腋下,则需重新测量,时间需重新计算。

6.喝热饮、剧烈运动、情绪激动及洗澡需待30分钟后再测量。此条意见很关键,需特别注意!

五、如何规避情绪变化所导致体温升高

目前全国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仍处于上升期,大家确实需要密切关注身体变化,如出现发热需要尽快去医院诊治。但是无需过度紧张,很多人一拿起体温计就开始无名的紧张,越紧张,体温越高。如何规避紧张情绪所导致的体温上升,笔者建议:

1. 正确看待疫情,尽管疫情防控仍处于关键时期,但是居家隔离、做好自我防护仍是防止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最有效手段,目前所见传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如无疑似接触史,被传播的风险较低,无需过度紧张。另外,目前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大部分是轻症患者,是可以治愈的,不要过度夸大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潜在和消极后果。

2. 保持愉悦心情,正确面对疾病与生死。如果不幸被感染,要以积极地心态配合治疗;如果没有感染风险,也不可“对号入座”、杞人忧天,惶惶不可终日。目前,普通型新型冠状病毒治疗仍以对症处理为主,保持良好的自我免疫力是关键,而过度紧张会降低机体的免疫力,对疾病的治疗反而不利。

3. 放松疗法  正念冥想被证实可以提高人的免疫力,促进康复。手机里有关于冥想的APP,可以每天花点时间练习,回到当下,关注呼吸,将注意力锚定在腹部、鼻腔,或者双脚与地面的接触,进行自然而缓慢的腹式呼吸,疏解压力,改善情绪。

4. 接纳心理反应 人们对于突如其来的未知会感到焦虑、恐惧、愤怒、无助等,甚至有的人会出现心慌、头昏、胸闷、出汗、颤抖等生理反应,这些都是人们面对重大危机事件时的正常心理反应。当你开始尝试监测和识别自己心理反应的时候,尝试着接纳自己的情绪、生理反应,允许这些反应的出现,而不是否认和排斥。接纳当下发生的一切,积极的改变自然就会发生。如果急于摆脱自己的焦虑,比如:要求医生重新检查,反复上网查阅资料,反复的洗手和清洁,甚至酗酒或者抽烟,虽然可以让我们感受到暂时的“安定”,但无助于真实地改善焦虑的情绪,反而容易形成“依赖”,建议当你出现了焦虑情绪的时候,可以选择耐受这种焦虑,并等待其自然的平复,当反复耐受焦虑之后,同样的情境诱发的焦虑水平就会减轻。此外,也可以选择采用放松技术来缓解焦虑。

5. 规律作息  尽管你的生活空间受到了限制,但你仍然需要规律作息,保持上班、上学时的作息规律。生物钟的紊乱同样会降低免疫力,对疾病康复不利。

6. 丰富生活  当恐慌而时刻关注着疫情的发展和自己病情的变化时,就需要通过安排更加丰富的活动来防止情绪的进一步恶化,这也可以改变消极的情绪。这时可以安排比如每天走8000步、打太极拳或八段锦、完成三项家务、读书、听音乐等活动。

7. 学会宣泄情绪  如果觉察到自己的情绪变化时,就需要寻找合理的途径宣泄情绪,允许自己表达脆弱。可以每天用5~10分钟,将当下脑子里的想法和感受写下来;给家人、朋友倾诉;听喜欢的音乐、画画等,如果感到难过、悲伤、绝望,也要允许自己通过哭泣的方式来抚慰心灵。

8. 寻求专业的心理干预  如果监测到自己的心理状况持续恶化,如严重的失眠、焦虑、抑郁等,而且无法通过自我调适得到改善和缓解,可以尽快向专业的精神科医生或心理治疗师寻求帮助。如果经过专业心理评估,需要转诊者,应及时进行精神科干预,必要时进行精神科药物治疗。

9.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尽管本文目的是让大家尽量规避生理发热的影响,特别是情绪对体温的影响,但是仍然需要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出现以下情况需要尽快就医:体温持续上升,甚至出现高热,T≥38.5℃;相关症状加重;出现呼吸急促、呼吸困难等症状,特别是指测血氧饱和度低于98%等等。

    最后愿疫情早日控制!愿所有人安康!向奋战在疫情一线的工作人员致敬!

参考文献:

[1] 病理生理学(第9版)[M]. 人民卫生出版社 , 王建枝 钱睿哲 主编2018.8.

[2]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公众心理自助与疏导指南[M].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编著.2020.01.

[3]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五版)(国卫办医函〔2020〕103号).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2020.02.04.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1
|
刘凤芹
副主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普通内科,内科
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骨质疏松症、骨关节炎等慢性病的预防与治疗。特别擅长用饮... 更多
去Ta主页
Ta最近的文章

热门文章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