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慢性萎缩性胃炎共识解读
2020年02月19日 【健康号】 刘继喜     阅读 9620

慢性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肠化;瘤变

      癌前病变的早期发现与早期治疗,乃积善积德之大功也。萎缩性胃炎是一种癌前疾病,出现肠化和不典型增生时才称为癌前病变。萎缩性胃炎的诊断、分期、分度非常复杂,盲目地与癌前病变对号入座是不合适的。在此,我把最新的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中有关萎缩性胃炎的一些问题给大家解读一下。(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中华消化杂志,2017,37卷第11期,721-738页)。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生与幽门螺杆菌感染密切相关,萎缩、肠化生与年龄老化也有一定关系。如何准确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呢?

      慢性萎缩性胃炎在内镜下表现为黏膜红白相间,以白相为主,皱襞变平甚至消失,部分黏膜血管显露;可伴有黏膜颗粒或结节状等表现。活检病理对慢性胃炎的诊断至关重要,应根据病变情况和需要进行活检。临床诊断时建议取23块,分别在胃窦、胃角和胃体部位活检;可疑病灶处另外多取活检。标本要足够大,达到黏膜肌层。慢性胃炎病理活检显示固有腺体萎缩,即可诊断为萎缩性胃炎,而不必考虑活检标本的萎缩块数和程度。早期或多灶性萎缩性胃炎的胃黏膜萎缩呈灶性分布。即使活检块数少,只要病理活检显示有固有腺体萎缩,即可诊断为萎缩性胃炎。

       需注意:一切原因引起黏膜损伤的病理过程都可造成腺体数量减少,如于糜烂或溃疡边缘取的活检,不能视为萎缩性胃炎;局限于胃小凹区域的肠化生不算萎缩;黏膜层出现淋巴滤泡不算萎缩,要通过观察其周围区域的腺体情况来决定;此外,活检组织太浅(未达黏膜肌层者)、组织包埋方向不当等因素均可影响对萎缩的判断。

       通过以上分析,很多人可能会明白为什么对于萎缩性胃炎不同的医生给出的结论不同。如何识别萎缩性胃炎的内镜表现、性质、程度,并根据需要进行活检,最后根据病理一起做出一个完整的规范的内镜诊断并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内镜医生和病理医生的共同经验非常重要。

       萎缩性胃炎诊断后如何进行随访,预防癌变呢?

       异型增生(不典型增生)是最重要的胃癌癌前病变。异型增生分为轻度、中度(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和重度异型增生(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异型增生和上皮内瘤变是同义词。

        慢性萎缩性胃炎常合并肠化生,少数出现上皮内瘤变,经历长期的演变,少数病例可发展为胃癌(大家注意,两个少数,说明概率是非常低的)。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大部分可逆转而较少恶变为胃癌。慢性萎缩性胃炎尤其是伴有中重度肠化生或上皮内瘤变者,要定期内镜、病理组织学检查和随访。

        为了既减少胃癌的发生,又方便患者且符合医药经济学要求,活检有中-重度萎缩并伴有肠化生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需1年左右内镜随访1次,不伴有肠化生或上皮内瘤变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可酌情内镜和病理随访。伴有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并证明此标本并非来于癌旁者,根据内镜和临床情况缩短至6个月左右随访1次;而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需立即确认,证实后行内镜下治疗或手术治疗。

        最后再跟大家解读一下肠型胃癌癌变的理论(记住,只是理论)。

        著名的Correa 癌变模式:慢性胃炎-萎缩-肠化-瘤变-胃癌

        看起来萎缩性胃炎距离可怕的胃癌只有三步了。事实上,我们可以把步骤分解一下就成了如下状态:慢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轻度--中度--重度)--肠化(轻度--中度--重度)--瘤变(轻度异型增生--中度异型增生--重度异型增生)--胃癌(早期胃癌--中期--晚期胃癌)。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2
|
刘继喜
主任医师
北京和睦家医院
消化内科,消化中心
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幽门螺杆菌规范治疗,大肠息肉的内镜治疗及胃肠道神经内分泌肿瘤。
去Ta主页
Ta最近的文章 更多 |

热门文章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