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小儿发热的护理及注意事项
2018年08月02日 【健康号】 陈婉姬     阅读 9206

发热是小儿时期常见的症状,尽管是司空见惯,但当小儿发烧时,家长都是特别紧张,在护理过程中有时家长还会犯错,采用一些不当的方法,从而影响治疗与护理的效果。在此将一些家长护理发热患儿的错误做法指出,希望家长引以为戒。并提供一些饮食注意事项,希望大家重视。


一、错误做法

1、把孩子裹得严严实实。当小儿发热时,有的家长怕小孩再受风,于是将小儿裹得严实。殊不知,这样做不仅影响孩子散热降温,而且还会诱发小儿热性惊厥。正确的做法是:在没有冷风直吹的情况下,脱去过多的衣服,或松开衣服,有利于散热。

2、选用高浓度酒精或冷水擦浴来退热。人们通常认为,用这样的方法可以起到迅速退热的效果。实际上事与愿违。因为当孩子发热时,皮肤的血管扩张,体温与冷水的温差较大,高浓度酒精、白酒或冷水擦浴会引起小儿血管强烈收缩,导致小儿畏寒、浑身发抖等不适症状,甚至加重小儿的缺氧,出现低氧血症。酒精擦浴已经淘汰,但是许多家长及老人并不知晓。正确的做法是:给小儿使用温水进行擦浴,擦浴的地方主要是大血管分布的地方,如前额、颈部、腋窝、腹股沟及大腿根部,这样才能达到退温的效果。

3、不正确使用退热药。有许多家长一看到小孩发热,恨不得用退热药马上给孩子快速退温(这经常是家长向医生下的命令);殊不知,降温过快并不表示病情有所好转,若是应用不当,还可引起小儿大汗淋漓,出现虚脱等不良反应,造成小儿不必要的伤害。正确的做法是:当孩子体温低于38.5℃时,可以不用退热药,最好是多喝开水,同时密切注意病情变化,或者应用物理降温的方法;若体温超过38.5℃,则可以服用退热药,在使用药物前,家长最好仔细阅读说明书,或在儿科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4、随便给孩子服药。小儿发热在临床上并不少见,有的家长为了方便,常上药店自购药物给孩子吃。但是由于小儿的病情变化快,对药物的耐受性差,加上小儿的肝脏解毒功能不足,肾脏发育不完善,故易受药物影响,造成脏器功能的损害。母亲感冒了,家长为防止小儿感染,就将自己服的感冒药给孩子服用,想起到防病的作用,可是孩子服药后会出现血尿,及药物性损害。正确的做法是:家长不要随便给孩子使用成人的药物,自购药物也得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以免造成小儿不必要的伤害。

5、盲目喂消炎药物。小儿发热多见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如病毒和细菌感染引起发热。但有一些家长,一见小儿发热,就盲目喂消炎药物,有的病人家长还要求用进口的药物。“是药三分毒”,在没有弄清小儿发热的真正原因下滥用消炎药物,可引起小儿菌群紊乱、肝肾功能的损害,增加病原菌对药物的耐药性,不利于孩子身体康复。正确的做法是:小儿发热时,最好是上医院就诊,在医生指导下用药。根据病情对症下药,才能起到药到病除的效果。

6、小病大治,有点小病就要求挂盐水。有不少家长认为,挂盐水的降温效果好,可以补充水分,所以小儿一有点发热,主动要求挂盐水。殊不知挂盐水存在风险,可引起输液反应、交叉感染等等。正确的做法是:让孩子充分休息,多喝开水,吃些易消化的食物,同时遵医嘱配合药物治疗。

二、饮食及调护

1.饮食宜清淡。发热时,整个身体的气血向上向外,相对而言,消化道的气血就减少,所以很多孩子发热的时候,会出现“不想吃东西”、“想吐或呕吐”、“腹胀腹痛或腹泻”,这些症状都是里面的气血减少后,脾胃虚弱,无力运化的表现。发热的时候,饮食宜清淡,以不增加脾胃负担为度,可以吃些“白粥”、“小米粥”、“菜粥”、“南瓜粥”,“豆腐羹”;热退后,适当调补,如“鸡汤”、“鸡蛋羹”、“肉糜”等。

2.多喝暖水和热粥。外感发热是身体与“病毒”、“细菌”或其它致病微生物之间的一场战争。发热期间消耗最多就是“津液”,多喝暖水和热粥或以使“津液”得到补充。津液不枯,津液运行,汗才得出,大小便才能正常排泄。

3.多泡脚。寒起于足下。袜子拖鞋要注意保暖、保持干燥,不要赤足在地板上走。泡脚时间宜在十分钟到十五分钟左右,可反复加热水,最好能出一些汗。

4.物理降温方法。冰敷的方法宜于高热但没有“怕冷、寒战、鼻塞、清涕”的孩子,从中医的角度看,必要时辨证地使用;如果有“畏寒、鼻塞、流涕”的孩子,则宜用温水外敷的法子。

5.如果畏寒无汗高热,可用退热药(如“美林”或“小儿退热栓”等)发汗退热,发汗过后,宜服热粥,粥内可加些冰糖。这样发汗而不伤正气,也能减少发热的反复。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
|
陈婉姬
主任中医师/教授
桐君堂国医馆浙江省立...
中医儿科,膏方门诊,...
厌食、营养不良、功能性腹痛、腹泻、感冒、咳嗽、哮喘、反复呼吸道感染、慢性鼻炎、手足口病、遗... 更多
去Ta主页
Ta最近的文章 更多 |

热门文章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