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明明是中耳炎,为啥医生开的都是治疗鼻炎的药物
2018年12月07日 【健康号】 陈洁     阅读 15771

宝宝感冒了,耳朵痛,医生说是得了中耳炎,配了药,但是回家一看都是一些治疗鼻炎的药物,到底是怎么回事。中耳炎为啥要用治疗鼻炎的药物呢? 感冒等上呼吸道感染导致细菌或病毒进入中耳内,引起中耳内黏膜发生感染,继发黏膜分泌液体;就像感冒了,流鼻涕一样,是一个道理。感冒后还可以引起的咽鼓管功能不良。让我们先来看看咽鼓管是个啥东西?它长在哪里?又哪些功能呢?
咽鼓管是连通鼻腔和耳朵之间的一根小管子。咽鼓管在调节中耳腔压力尤为关键,是耳闷塞感形成的主要原因之一。咽鼓管一端由前壁进入鼓室,另一端则进入鼻咽部,是沟通鼓室与鼻咽部的重要通道;具有调节鼓室内气压、使之与外界气压保持平衡的功能,此功能障碍,常引起耳闷不适感。此外,由于感冒导致急性鼻炎,引起鼻甲肥大,压迫咽鼓管,导致咽鼓管不能很好的调节好鼓室内气压,从而导致中耳黏膜的静脉扩张,通透性增加,血清漏出聚积于中耳,从而形成中耳积液,分泌性中耳炎。分泌性中耳炎还和慢性鼻炎,鼻窦炎有密切的关系,腺样体肥大有密切的关系。
分泌性中耳炎积极的药物治疗,可以缩短疾病的病程,促进积液的吸收和排出。常用的药物有,一,鼻用减充血剂:sed, 呋麻 二,抗生素:克拉霉素,头孢类 三,鼻用激素:内舒拿,雷诺考特,辅舒良四,抗过敏治疗:西替利嗪,氯雷他定依巴斯汀片。所以除了抗生素以外,其它的都是治疗鼻炎的药物。凡病情迁延不愈2-3个月以上,或反复发作之分泌性中耳炎及胶耳等,可行鼓膜切开并将积液充分吸尽后,在切口处放置一通风管,以改善中耳通气,有利液体的引流,促进咽鼓管功能的修复。
反复发作的分泌性中耳炎常合并鼻腔、鼻咽部和口咽部的慢性炎症或结构异常,如:慢性腺样体炎和腺样体肥大、慢性鼻-鼻窦炎、变应性鼻炎、鼻中隔偏曲、鼻息肉、腭裂等,需予以处理 — 病因治疗,进行腺样体切除术。必要时还可以进行咽鼓管球囊扩张术。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4
|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