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腱炎——跟腱末端疾病的特殊类型:Haglund畸形
2018年01月07日 【健康号】 丁一     阅读 14261

肌腱的过度使用性损伤(overuseinjury)也称“腱病”,是骨科、运动医学、康复、职业和老年医学的常见病,主要表现为肌腱或肌腱-骨骼连接处的疼痛、压痛,甚至断裂。确切病因不明,大部分研究者认为与肌腱的反复、过度力学荷载有关。最常见的发病部位是髌腱、跟腱、冈上肌腱肩袖、指深屈肌腱及肱骨外上髁伸肌总腱止点等。


Haglund畸形主要表现为跟骨部位的异常凸起,病变的基础为跟骨后上方的慢性疼痛性骨性增生肥大,并伴有跟腱止点周围炎症,常引起跟骨后疼痛性滑囊炎,并引起相应的疼痛、肿胀、跛行和足背伸受限的一类疾病。该病变于1928年由瑞典医生PatrickHaglund首先描述。


Huglund病的病因目前尚不明确。足跟后滑囊炎好发于30岁左右的年轻人群,而伴有钙化性骨刺的附着性跟腱炎则好发于50岁左右。有的学者认为,体质量过大及老年人易出现跟腱末端病,过度肥胖患者主要表现是行走周期中跖行期(前足负重期)变短,而跟行及全足负重期相应延长,使足背屈的时间延长,使跟骨后上角与跟腱接触时间增加,接触压力增加,形成卡压或撞击,使跟腱磨损和增生。同时小腿三头肌张力增加,跟腱负荷增加(也增加跟腱与跟骨后上角的接触压力,加重二者间的摩擦),这也许是跟腱末端病的另一个成因。老年人肌力下降,关节松弛,也会使行走步态中前足负重期变短,全足着地时间延长(抬不起脚跟)。结果同样是跖行期延长,跟腱负荷增加,诱发跟腱末端病。也有的学者认为,Huglund病的发病机制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骨性结构的异常,包括先天性或外伤性,跟骨后上结节的异常突出与跟腱发生撞击;二是各种外在因素造成跟腱止点周围的炎症,使跟腱及其周围组织肿胀增加,易与无骨性结构异常的跟骨后上结节发生撞击。反复的撞击导致跟腱的变性、钙化、周围滑囊炎症及跟骨后上结节的反应性骨增生。因此,撞击在Huglund病的发生及进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其病因可能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①跟骨后上结节的先天性发育异常,跟骨过度倾斜或内翻畸形;②鞋帮过紧,与足后跟压迫、摩擦;③反复的后足背伸、跖屈运动导致跟骨后上结节与跟腱反复撞击;④跟骨骨折后遗症。


Huglund畸形的诊断要点:Haglund综合征的诊断需结合X线、CT、MRI检查以及患者的主诉和临床体征。病史通常为跟骨后缓慢开始的钝痛,运动和穿某些特别的鞋子加重,持续性跟骨后方水平及外侧的肿胀、疼痛,并且在主动及被动活动时足后跟痛。有跟骨撞击试验阳性。是诊断Haglund综合征的主要依据。X线、CT检查发现跟骨外侧角即水平面与跟骨后缘的夹角(Flower-Philippangle)>75°(图一),正常角度一般不超过69°,跟骨Parallelpitchline( )(图二)。对临床决策有帮助。MRI检查(图三、图四)可观察跟腱和滑囊的显影,显示任何跟骨后上部的骨性异常,可以观察到跟腱中出现的炎症程度和是否有钙化灶,可指导手术方案设计。实验室检查可以排除系统性关节炎或通风等结缔组织系统疾病的足后跟痛。


治疗:对于Haglund综合征的治疗主要以保守治疗为主,包括减少负荷,伸展和力量训练,避免鞋子与足跟后部的直接接触,非甾体抗炎药,局部封闭,支具保护等,对于严格保守治疗6个月以上治疗无效的患者,目前多数学者主张手术治疗,但是方法较多,恢复时间较长。手术的适应证,应该根据每个患者产生症状的原因,包括跟腱、后跟滑囊、浅表跟腱滑囊、跟骨后结节滑囊突起等情况,结合放射学和临床检查来综合判断。


目前手术治疗包括关节镜下清理、骨突磨削术和切开手术两种方式,对于无需行跟腱重建的患者可采用关节镜下手术方式进行治疗,关节镜手术采用跟腱内外入路,对于骨突进行磨削,清理局部滑囊炎。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
|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