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小脑萎缩共济失调吃什么药?(各阶段适应性一览)
2022年11月04日 【健康号】     阅读 799

小脑萎缩一病多见于中老年患者,临床常以头晕目眩、精神呆滞、神情恍惚、失眠多梦,记忆减退、呛咳流涎、行走不稳前倾、尿频或大小便失禁等为主要症状,临床经过CT扫描、核磁共振成象检查可以确诊。

对于小脑萎缩的研究,目前处于一种临床研究与基础研究脱节的境况。

西医认为,小脑萎缩是一种原因不明的神经系统多部位慢性进行性萎缩的变性疾病。因其发病机理不明,目前也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所以会告知部分患者小脑萎缩无法治疗,多数患者放弃,或多在确诊后数年死亡。

虽然现代医学对此做了不少研究,但基本是根据各种动物模型,初步从整体到细胞、分子,从形态到功能、代谢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由于对小脑萎缩的发病机理目前还很不清楚,导致西医治疗小脑萎缩目前仍不能取得突破性进展。

在药物方面,西药一般是通过改善脑代谢功能,控制血压,改善大脑供血,或者是营养神经的某些药物。主要是分为以下几类。

维生素类药物:常见的包括维生素E维生素B12甲钴胺)、复合维生素等,可促进髓鞘再生。但维生素类药物对于轻度小脑萎缩或有一定效果,对已经发展到一定程度的萎缩收效甚微。

扩血管药物:通过扩张血管促进小脑局部脑组织供血,从而达到一定预防作用;但这类药物普遍具有一定副作用。比方说较常用阿司匹林或者氯吡格雷。前者能够促进胃酸分泌,对胃肠道有一定刺激,后者适用于不能耐受阿司匹林人群。

活化脑细胞药物:包括护脑药物,常见的如奥拉西坦、胞磷胆碱等。另外,还包括改善线粒体功能的药物,通过改善线粒体功能,从而达到保护细胞的作用。

此外,还有抗氧化自由基药物,除口服药外,还包括针剂等。但此类药物常产生有口干、嗜睡、头昏、便秘、食欲减退、失眠等副作用。此外还有近年来传播度较高,日本研制的他替瑞林。他替瑞林是一种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除具有内分泌作用外,还可发挥一定的中枢神经系统作用,包括提高运动性,拮抗利舍平诱导的体温降低,以及拮抗戊巴比妥诱导的睡眠。但他替瑞林主要是针对sca3型,对于其他类型的共济失调收获不大。

在手术方面,目前,小脑萎缩也依然缺乏可行性方案。

曾有通过脑神经损毁手术将部分脑神经损毁来控制小脑萎缩,但是脑神经一旦损毁就无法复原,且术后恢复也很困难。

国内也曾在某段时间报道过,通过在脑内装入脑起搏器磁场内电极,修复受损脑神经。但手术风险过大,且效果远达不到预期,一直没能应用于临床。

另外,干细胞移植也一直是国际前沿研究的课题,但目前进展不大。

近年来,国内开始有零散的关于中医对于小脑萎缩、共济失调疗效的报道,但大多数中医药治疗小脑萎缩、共济失调的研究报道多未采用权威、公认、客观的诊断标准和疗效评定标准。另外由于小脑萎缩、共济失调种类太多,相应的预后差异也很大。

中医治疗小脑萎缩愈来受到患者的重视,但仍然面临着一些困难和问题:如诊治缺乏一个统一的标准、临床资料较少、没有大样本的临床研究等等。且中医临床上治疗小脑萎缩、共济失调主要依据个人经验遣方用药,辨证治疗居多,专方专药相对较少,表现出随意性及经验化倾向。

地黄饮子,出自《圣济总录》,为补益剂。具有滋肾阴,补肾阳,开窍化痰之功效。主治下元虚衰,痰浊上泛之喑痱证。舌强不能言,足废不能用,口干不欲饮,足冷面赤,脉沉细弱。临床常用于治疗晚期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中风后遗症、脊髓炎等慢性疾病过程中出现的阴阳两虚者。

补阳还五汤,出自《医林改错》,为理血剂,具有补气,活血,通络之功效。主治中风之气虚血瘀证。半身不遂,口眼㖞斜,语言謇涩,口角流涎,小便频数或遗尿失禁,舌暗淡,苔白,脉缓无力。临床常用于治疗脑血管后遗症、冠心病、小儿麻痹后遗症,以及其他原因引起的偏瘫、截瘫、或单侧上肢、或下肢痿软等属气虚血瘀者。

行气阳明汤,在《内经》“治痿独取阳明”的理论之上,首次提出“欲取阳明应先和营卫”,并强调痿病不可安用风药。在这两条原则之上,和营卫,取阳明,调虚实,是为“行气阳明汤”方论之本。“行气阳明汤”主张“脑心同主神明”学说,发现小脑萎缩诸痿症有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特点。虚以脾肾虚、气血虚为主;实以痰瘀湿为患。对小脑萎缩、共济失调,治疗病证兼顾,补脾肾、益气血、化痰瘀。

中医用药讲究临床辩证,故在用药前,务必进行面诊。且小脑萎缩、共济失调是疑难杂症,非经验丰富、常年钻研者不能为之。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
|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