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已经顶过了!
医生看病其实除了开药做检查,很多时候需要给患者一些具体的生活和饮食方面的指导,以及通俗易懂的科普介绍,让患者在治愈本次发病的同时,还能学习到如何预防和日常的自我防护知识。这点在肛肠疾病方面尤其显得重要,但短短的就医时间,长长的候诊队伍,难免让医生临诊时,无法腾出大段的时间来和每个患者一一做解释。有鉴于此,根据三十年的临床经验,笔者把日常患者就诊时侯最关心的问题,以及一些必须要对患者的关照,做了按疾病分类的整理,希望每个普通人,能够通过掌握了一些肛肠科的基本的知识,不得肛肠病,而患者在得病的最初,能够第一时间做出正确判单判断,是否选择按照书本的知识,进行自我疗愈,还是及时就医,避免疾病的加重。希望本书的出版,能够帮助到更多的人群。
内容摘要
作者根据30年左右临床经验,针对患者所需、所想、所痛,总结了36条肛肠疾病的预防保健小知识,并以此引出便秘、痔疮、肛裂、肛周脓肿、肛瘘、炎症性肠病等常见肛肠疾病,以及肛周湿疹、尖锐湿疣、肛乳头肥大、直肠黏膜内脱垂、一过性肛门直肠痛、结肠憩室等少见肛肠病症,深入浅出地介绍相关疾病知识,生动形象地科普疾病防治方法,体贴入微地指导就医途径。作者以西医诊疗为基础、中医防治为特色,想民意,解民生,使疾病知识点既易于理解,又贴近生活、方便实用。
特别推荐
肠道是人体的“第二大脑”,是最大的免疫器官,是“神经、免疫、内分泌”网络的重要“节点”,是抵御外来病邪的重要屏障……振宜医生作为一名肛肠科骨干专家,苦口婆心地提醒大家如何保“肠”而全“寿”,也是他的一番“好心肠”了。
——胡鸿毅
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
上海市中医药学会会长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
序
今年中秋前,王振宜医生嘱我为他的科普新作《“肠”寿36计 肛肠疾病大揭秘》写序,为能梳理全书脉络,特意让振宜医生把付梓稿传我学习一下。尽管是科普教育方面,但真要写出言辞达意,反映出振宜医生良苦用心的文字来,一时又有点犹豫了。手头正好有一本《段逸山解读医古文》,重读段先生点评剖析的80余篇本科时就接触到的医学美文,更深刻地体味到了段先生对医古文学习的新“意境”:要跳出字词训释的教学框框,引导注重意义领悟、深切宽广的高度来学习把握文章的要旨精髓,尤其是在读通字面之意外,更要求读透作者字下之意和思想感情。这也联想到之前在大学工作期间,与各位同事一起推动《医古文》“课程思政”和人文医学教改,其出发点也就是要挖掘出医学家的科学仁爱和大医精诚。振宜医生这本册子,讲的是防病、识病、治病的浅显道理,但映射出的已经是一名优秀中医师和学问家的内心特质了。
中医本来就有重视脾胃“后天之本”的理念和诊治方法体系,肠道不仅是脾胃运化和升降功能的具体体现者,更是参与者。或者讲,从肠道管理着手,是实现脾胃(消化)功能正常,乃至事关全身健康状态的关键所在。现代临床已经证实,“脑肠轴(肽)”、肠道菌群和微生态与内分泌代谢、肠道功能与卒中及脓毒血症等急危重症转归的关联作用。这些已知的机制,无不都在重复着这样的概念:肠道是人体的“第二大脑”,是最大的免疫器官,是“神经、免疫、内分泌”网络的重要“节点”,是抵御外来病邪的重要屏障,等等。唐代大医学家孙思邈提出的“养生十三法”中,涉及消化道保健的就有“口常转”“腹常揉搓”“摄谷道”之法。还有扭膝、散步、搓脚、摆腰等动作,很直接的反应也包含了对胃肠道的舒畅作用。孙思邈称“十三法”为“聪明之法”,在“宝命全形”中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似可见一斑了。振宜医生作为一名肛肠科骨干专家,苦口婆心地提醒大家如何保“肠”而全“寿”,也是他的一番“好心肠”了。
古代医家的楷模,都善于认真记录与反思临床病案,称之为“诊籍”。医缓能精准科学地判定生死,医和善于创新发现“六淫致病”等具体机理,扁鹊更是一位热心的实践家、传道者和古代的科普“达人”,力求“使圣人预知微,能使良医得蚤从事”,求“疾可已、身可活”,但又内省发出“医之所病病道少”的感叹,反复强调的“六不活”都饱含着养生、预防、“治未病”的理念。扁鹊还是一名古代优秀“全科医生”,哪里有需要,他就会潜心钻研地方流行病,变身一位精深的专科大夫,沉下心来解决病人的痛苦。振宜医生与古代医家心灵碰撞,可以讲已经实实地融入在这本册子之中了。
“医者非圣贤莫为”。期待广大读者依着“肠”寿之计,体味着振宜医生的情怀,一起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大道中奋斗并幸福着。
胡鸿毅
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
上海市中医药学会会长
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
2024年11月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版权所有:杭州微医健康科技有限公司 浙B2-20200356 浙卫(03)网审[2014]015号 (浙)-经营性-2014-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