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尿症
2015年11月14日 【健康号】 王店云     阅读 7753

       遗尿症俗称尿床,通常指小儿在熟睡时不自主地排尿。一般至4岁时仅20%有遗尿,10岁时5%有遗尿,有少数患者遗尿症状持续到成年期。没有明显尿路或神经系统器质性病变者称为原发性遗尿,约占70%~80%。继发于下尿路梗阻、膀胱炎、神经原性膀胱(神经病变引起的排尿功能障碍)等疾患者称为继发性遗尿。患儿除夜间尿床外,日间常有尿频、尿急或排尿困难、尿流细等症状。

       原发性夜间遗尿症是指年龄大于5岁、连续6个月内无间断发生夜间遗尿、每周总尿床次数超过3次者。

【病因】

       绝大部分属于功能性,如过度疲劳、惊吓、环境突然改变、不正确的习惯、临睡前饮水过多、睡眠过深等,少数有家族性遗传倾向、脊柱裂(特别是隐性脊柱裂)、脊髓损伤、脊髓肿瘤、大脑发育不全等异常。

       有很多原因可导致遗尿症的发生,甚至可为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1.遗传因素  遗尿症有明显遗传倾向,遗传基因定位在染色体22q11上。统计表明双亲遗尿、单亲遗尿、无遗尿者后代遗尿发生率分别为77%、44%、15%。

2.发育迟缓  若大脑唤醒中枢发育延缓,则保持婴儿时期由低级中枢反射来完成的排尿模式,这种患儿常见其他发育延迟现象。儿童丘脑和垂体发育滞后,抗利尿激素夜间分泌减少,夜间尿量增多,这种功能性膀胱容量减少与夜间尿量不相匹配是遗尿的重要原因。

3.尿流动力学因素  睡眠时尿流动力学检查发现1 /3~1/2患儿膀胱极度活跃,自主收缩频繁且幅度大,这种不稳定膀胱可使患儿功能性膀胱容量进一步缩小。

4.继发于泌尿系统感染或梗阻  如后尿道瓣膜病和环状狭窄等。

5.神经功能异常。

6.心理因素

【症状与体征】

1.病史  了解白天及夜间的排尿情况、年龄、遗尿的情况(程度及与睡梦的关系)、尿路感染及遗尿的家族史等。可将病人分为3组:①无症状的夜间遗尿。不需要进一步检查。②有感染或明显的神经病变,需进一步检查。③无感染及神经症状,亦无其他排尿异常,应排除解剖问题。

2.体格检查  有无包茎、包皮过长、尿道口狭窄;注意腰骶部有无毛发或脂肪瘤,以期检出有无隐性骶椎裂、脊管闭合不全。

【治疗】

1.生活行为调节

避免劳累,晚餐不吃流质,晚餐后尽量少喝水,不吃水分多的水果,同时临睡前必须排尿1次。利用闹钟,在小儿经常发生遗尿的钟点前唤醒,是其自动上厕所或使用尿盆,该方法有效,但需要一段时间训练和家长配合。并在此基础上训练小儿憋尿,今儿抑制排尿,对膀胱容积增大逐渐耐受,有人称为“干床训练”,效果更有效。

2.促动和责任感训练治疗  促动治疗就是培养孩子接受遗尿治疗的主动性,即通过排尿日记、鼓励的方法逐渐培养孩子积极要求治疗遗尿症的主动性。责任感训练治疗是让患儿知道遗尿不但给自己,也会给父母带来很多麻烦,应尽量减少遗尿次数。

3.膀胱训练  目的在于增加膀胱功能容量及增强膀胱括约肌控制能力。具体方法是鼓励患儿逐步延长两次排尿的间隔时间。开始可每半小时排1次尿,成功数次后改为1h 1次,以后逐渐增至3~4h排尿1次。往往日间尿频症状改善后可减少夜间遗尿次数。夜间可从熟睡后每2小时唤醒1次,逐渐延长时间至4~5h排尿1次。膀胱训练在遗尿症的治疗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4.条件反射训练  主要是唤醒大脑,建立条件反射。对7岁以上能合作的患儿,随身附带超声监测膀胱容量的报警器,当膀胱尿量接近警戒值时即响起嗡鸣,患儿可自己醒来或由父母唤醒去排尿,一定时间后则可以建立条件反射。

5.积极处理原发病  如感染和梗阻等。

6.针灸疗法及中医药疗法。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
|
王店云
住院医师/讲师
芜湖市中医医院
中医儿科,中医科,儿...
小儿多动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小儿抽动障碍、小儿癫痫、小儿脑瘫、脑炎后遗症、智力发育障碍... 更多
去Ta主页
Ta最近的文章 更多 |

热门文章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