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步错,终身苦——最后部分扎心了
2018年03月22日 【健康号】 赵扬     阅读 8282

时间莫名其妙的来到了2018狗年。开工之际,我本来拟定了一个标题——《你为什么过的不好》。想了一下,觉得这个内容足够写一本九九八十一章的书了。毕竟释迦摩尼捡到这个问题的时候,在菩提树下想了七天七夜。而上帝看到孔子成天思考这个问题,直接就笑岔气了……

拉一拉思维的缰绳,将发散收拢到日常的框架里。我让遇见过的人在脑海里自由飘来飘去。然而,人们在“让自己过得不好”这件事情上所表现出的创造力,不得不让我献上一对膝盖。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从潜意识被发现开始,每一出悲剧都被嚼出了潜意识故意的成分。

正如列夫·托尔斯啥所说:幸福的人生总是相似,不幸的人生却各有各的作。

挑战人类的创造力是不智的。就像要站在剧中时分去提纲挈领,确实十分困难,除非是看抗日神剧。

面对这纷繁的剧情,人本主义心理学大师卡尔·罗杰斯说:只有来访者自己知道痛在哪里。存在主义心理治疗大师欧文·亚龙说:为每一个来访者创造一个疗法。

我虽然在咨询工作中遵循着这两条教诲,但我却止不住那颗好奇心,去寻找悲剧共同的起点——作死的人生,总有个开始;让自己过得不好,总有个第一次。

1
梦开始的地方——继发性获益初体验

作为专有名词,继发性获益是指:利用症状操纵或影响他人,从而得到实际利益。它与原发的或由疾病本身带来的获益相对应。在症状的形成过程中伴随焦虑和冲突下降,是其显著特征。

通俗的说,就是,卖个不乖,得个便宜。典型的例子就是会哭的孩子有奶喝。

当然,我并不认为婴儿用哭声来呼唤母亲是一种继发性获益,虽然有心理学家这么认为。但是,当一个孩子已经不需要用哭声来讨要需求满足了,却依然使用哭闹,那就有嫌疑了。这就是我们说的退行。以撒泼打滚为主要代表。

为了体会这个“开始”,举一个例子。一个小孩在外玩耍,已经感染流感。回到家,父母在吵架。他刚走上去,父亲对他横眉冷对,母亲对他置之不理。晚饭都没得吃的他开始发烧,昏昏睡去。等他朦朦胧胧的醒来,他发现父母没有吵架了,都在尽心尽力的照顾他。等他痊愈,父母也和好了。家庭和睦美好的时光持续了一段时间。有一天,当小孩回家,父母又在吵架,他想上去劝阻却不敢,他退缩到一个角落里流泪,不知所措。当天晚上,他发烧了。之后甜美时光回归。这第二次发烧,就是这个孩子的第一次继发性获益。

2
噩梦开始的地方,暂且称作“继发性得不偿失”

如果延续上面这个例子,这个孩子的伎俩如果总是奏效,那不一定让他过上不好的人生。但是,随着孩子慢慢长大,有两个大概率风险可能发生。

第一,小伎俩玩儿成大麻烦。可能的情况是这样的,父母对孩子感冒有免疫力了,已经能够做到一边照顾生病的孩子,一边继续吵架了。这种情况,孩子就可能得上其它更严重的疾病。随着年龄增加,最极端的情况,可能就是癌症、严重精神障碍、自伤自残自杀等。这些情况,就是显而易见的得不偿失。

第二,小伎俩玩儿成大套路。这种情况可能是,孩子将从父母那儿习得的继发性获益策略,用于其他人际关系。只要面对难于解决问题,他就会出现各种不好。这就是心理障碍诊断的一个重要指针——泛化。比如,考前焦虑,泛化成遇事焦虑,进而泛化成有事没事儿都焦虑,持续时间达到标准,就是焦虑症了。而焦虑症常伴随各种各样的躯体症状,从失眠头晕,到皮肤、肠胃问题等,最终都是得不偿失。

当然,除了健康受损这种直观的得不偿失之外,因老伎俩不奏效而失去的机会或收成,才是人生过得不好的根源。如考前发作的急性肠胃炎,使失败获得谅解,同时,该生也实实在在的失去了成功。

3
噩梦缠身——麻绳绳儿总在细处断。

四川俗语:麻绳绳儿总在细处断。说的是霉人总能遭霉事的现象。如果把这个现象理解为运气问题,那就太低估先人板板的智慧了。麻绳从细处断,是必然的。霉人遭霉事,不是运气问题,而是人间现实,是社会心理问题。

如果,人间处处充满“爱”,天下比比无为而治,那继发性获益绝对不会成为问题,继发性得不偿失更不可能出现。继发性获益,说的恶毒一点,就是展现自己过得不好,以获得利益。如果它总是奏效,那乞丐没两天就都过上小康生活了。

“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通行本《老子》,不看到这倒数第三章里的这句,你可能在前面看一句错一句。

老子的这句话,讲的就是社会心理学里的马太效应。《老子》之后五百多年的圣经《新约·马太福音》里说,凡有的,还要加倍给他;凡没有的,连他仅有的也要夺走。之后再一千九百多年,西方社会心理学家借以指代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社会现象。

社会学家迪尔凯姆写就《自杀论》一书,表达了一个冷若冰霜的观点:自杀不是个心理问题,是个社会问题,社会压力均衡的压在所有人身上,总有一定比例的人会自杀,他们就是麻绳的细处。好像不近人情,但却不无道理。

所以,当一个人从第一次使用继发性获益开始,到得不偿失了还不停止,那就不好了。当他开始不自觉的、无选择的展现自己过得不好时,马太效应就会让他真的过得不好。

综上所述,我想武断的说:永远不要向人展示你脆弱的一面,除非你在心理咨询室里、或“戏台”上,否则你容易过得不好。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2
|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