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道归源一
2018年09月18日 【健康号】 张强     阅读 8644

《说文》: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在道家的许多典籍中也都讲到“一”,《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里的“一”就是无极,首尾相连便是○,展而开之便是一。造分天地便有了两仪,即阴阳,阴阳便是老子所说的二,“二”在天地之中就分出了三阴三阳,三阴三阳就是老子说的三,“三”化成万物,三又可作为事物发生发展的规律,也可以看作三种形态。自然界中什么才具有三种形态呢?那就是“水”,《道德经》:三生万物,水利万物,老子一直在说水。现在人类探索外太空也是在找水,人们很清楚,有水的地方才有生命,古代先民也都是临水而居。

从上面所说我们可以看到老子所讲: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就不是那么难以理解和生涩了。当然,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还需要一定的想象力和抽象思维,如果完全照搬西方的逻辑思维来理解博大精深的道学文化肯定是行不通的,逻辑思维到一定的程度会走进死胡同儿。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似乎跟我们的阴阳学说有相近之处,也不过是阴阳学说的一角,正是这一角被定义为“科学”,而阴阳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被我们定义成迷信。在讲求文化自信的今天,我们真的要重视,理解和掌握阴阳学说了。

既然我们的主题是医道,我们就要知道阴阳在传统医学中的地位和价值,可以肯定的说,阴阳是中国传统医学的总纲,不能真正的把阴阳运用于医学中,那么你肯定就没有真正走进中医之门。传统医学最代表的著作《黄帝内经》对阴阳有很明确的阐述,“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易经》一阴一阳为之道,从这里可以看出,道德经,易经,黄帝内经是一脉,是中华文化的根本,更是中医的根本。我们怎么去认识阴阳这个天地之道呢?举例:一天当中分昼夜,昼为阳,夜为阴。一年当中,春夏为阳,秋冬为阴。在人,男为阳,女为阴,背为阳,俯为阴。在方位,东、南为阳,西、北为阴这是宏观的阴阳,细而分之阳中之阳,阴中之阴,阳中之阴,阴中之阳,小无其内,大无其外,包罗万象,所以称为天地之道,万物之纲纪。内经说:“阴静阳燥,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由此我们可以看出,静止、有形为阴,运动的、无形的为阳。举例:我们能看到火,那么这团火就是阴,由火而产生的热是无形的就是阳。一个人坐在那里就是阴,他在想什么我们看不到,他的思想就是阳。看到的手机是阴,看不见的信号是阳。看见一只手是阴,看不见的力量是阳。植物白天吸收天阳的能量,夜晚拔节生长,物质是阴,能量是阳,物质可见,能量无形。可以说生活无处不阴阳。

《淮南子》:阳生于阴,阴生于阳,阴阳相错,四维乃通,或死或生,万物乃成。
►从像上来看,男人有女人的特征,女人有男人的特征,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即对立又不可分,立杆见影,杆是阳,影是阴,这就是阴阳的关系。
►从中医辨证的角度来看阴阳,举例:眼前的患者躁动不宁,这就是阳证,出现阳证其病在阴。眼前患者沉默懒言,不愿视人,这就是阴证,那就是阳出了问题。
我们先不管西医给患者起的什么病名,我们要用中医阴阳的思维来判断是阴症还是阳症,至于是太阳、少阳、阳明,还是太阴、少阴、厥阴,要进一步诊察确定的。从阳热,阴寒的角度来看,患者怕冷是阴症,怕热是阳症,到底是真寒假热,还是假热真寒,需要医生进一步判断。

►从脉学角度,浮、数为阳,沉、迟为阴。好多学习中医的人觉得脉学很难,后世医家又众说纷纭而不知所从,其实我们只要抓住阴阳的总纲慢慢体会自然精进。还是那句话,学传统中医学要有抽象思维和逆向思维,《伤寒论》中讲的浮、沉、迟、数都是病脉,那么什么是平脉呢?不浮、不沉,不迟、不数,这样思考问题就简单了,不要在脉上去找病,而是要知道什么是常脉,什么是正常人,智者察同,愚者察异,愚者不足,智者有余。
►  从药学的角度来看阴阳,内经说:阴味出下窍,阳气出上窍。味厚者为阴,薄为阴之阳。气厚者为阳,薄为阳之阴。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现代医药完全摒弃了药物的阴阳属性,用的是化学合成剂,在昼伏夜出的老鼠身上进行实验,从阴阳的角度来分,老鼠是阴物,与人的生活习性完全相反,可能在某些症状上会起到一定作用,大多的病症是无法解决的。

中医讲药食同源,中药中有很大一部分也是食物,味道浓厚的食物就是阴,阴可以成形,所以厚味的食物可以长形体,味道薄的可以提升人的阳气精神。知道这个原理我们就可以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选择味厚或是味薄的食物,去补阳还是补阴,忘掉蛋白质,氨基酸等现代医学术语。天地之间没有纯粹的东西,都是阴阳相和而成,现在人非要追求所谓的纯粹精华,从不考虑人能吸收对少,好像比天地自然大道要聪明。正是因为传统教育的缺失,很多中国人基本听不懂中国话,看不懂汉字了。

中医里还有一个重要的医疗手段“针灸”,其实针和灸是两种不同的医疗手段,我们现在说白了统一叫针灸了。阴阳对针灸的指导意义是绝对性的,不懂阴阳根本不要谈针灸。内经说:“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以我知彼,以表知里,以观过与不及之理,见微得过,用之不殆。善针者,善导引”人体的上下,左右、前后都是分阴阳的,掌握了阴阳这个总纲,针灸便会得心应手。现在大部分从事针灸的医生都是哪疼扎哪儿?用西医的神经学和解刨学,在完全背离阴阳学说的针灸在临床上成了附庸。
还有一大批人从内经的沧海中取一粟,然后自己立个名,这个针法,那个针法,都想过一下当祖师爷的隐,岂不知立了名就丢了神,不光自己不思进取还很容易误导后学。

笔者在临床中经常用到“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例如;来了个患者腿肚子疼,直接在对侧小臂内侧相应的位置下针,根据患者病位的深浅,一针见效。患者腰部疼痛,在小腹部对应的地方一针解决,难道从此就起个阴阳针法的名字扬名立腕?笔者自感羞愧,内经如此巨著尚且假托黄帝,岐伯,我辈焉有此德?

孔老夫子都说“述而不创”,我们只有用心领悟的份儿,圣人无功,大道无形。
包罗万象的阴阳非只言片语可以详尽,笔者只是抛砖引玉,无限江山,才人倍出。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谨熟阴阳,无与众谋。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
|
张强
主治医师
万全区郭磊庄中心卫生...
中医科,中西医结合科
高血压,糖尿病、脾胃病的系统调理。关注心理卫生,利用中西医理论对各科疾病诠解。
去Ta主页
Ta最近的文章 更多 |

热门文章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