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孩子,我该拿什么拯救你”暑假迎来网瘾高发季
2022年08月12日 【健康号】 冯虹     阅读 7996

说起今年的暑假,38岁的吴女士心都快要碎了。原来吴女士的儿子小飞(化名)迷上网络游戏,早在疫情期间“居家”时就每天玩手机、平板,好不容易等到开学稍微控制了一下,现在放假了,就“无法无天”了,更是天天“趴”在网上,脾气也变得越来越暴躁,还经常因为上网与父母吵架,严重的时候要对母亲大打出手。“我觉得网络把我儿子性格都改变了……”
小飞今年14岁,就读初一,接触网络游戏之前,他在班上的成绩属于中上等。可自从一年前,他跟着同学一起在网吧接触了一款网络游戏后,就开始沉迷其中,每天至少都要玩上5个小时。有时候甚至一打开家里的电脑,就要玩到凌晨两三点,直到自己头昏脑胀,非常难受才依依不舍的关上电脑去睡觉。家人不给他玩电脑,他就偷偷拿爸妈手机玩,家长发现了一旦没收手机他就大发脾气,甚至有一次对母亲大打出手。慢慢的,父母发现孩子的性格似乎也变了,除了上网,对其余任何事情都不感兴趣了。上课注意力不集中,白天打盹混沌度日,成绩明显下降,下降到班级倒数。原来指望放假在家,可以借此机会充充电,把原来拉下的功课补上,没想到,在家里小飞反而变本加厉,甚至恶语相向,发展到要动手的地步。日前,父母带着小飞来到绍兴市第七人民医院中西医结合睡眠病区冯虹副主任医师处就诊。冯医生详细了解病情,并做了相应的心理测试,最终考虑小飞得的是“网络成瘾”。
什么是“网络成瘾”
“网络成瘾”的定义一直充满争议。《国际疾病分类第11次修订本》(ICD-11)提出“游戏障碍”这一概念。“游戏障碍”表现为持续或反复地玩电子游戏行为(包括线上或线下),其特征是对游戏的控制能力受损,游戏行为优先于其他一切活动,并在出现负面后果的情况下仍继续游戏行为。行为模式的严重性足以导致个人、家庭、社会、教育、职业或其他重要功能领域的严重损害。这些特征和游戏的基本模式通常在至少12个月的时间内持续存在。
接下来冯医生结合小飞的特点推出了“中西医结合+心理疏导+物理疗法”的治疗方案,经过一系列综合性治疗,小飞敞开了心扉,将自己的心理话告诉了父母,认识到自己是通过网络游戏来获得某种依赖,以远离父母“唯成绩论英雄”的逼迫,远离家长的各种争吵,企图在网游世界找到“属于自己”的自由空间,同时小飞父母也认识到自己的问题所在,真正关心孩子,而不是关心成绩,真正陪伴孩子,而不是监视孩子,真正理解孩子,而不是不分缘由责骂孩子,另外,家庭关系的和睦与否与父母关系如何处理直接相关,只有夫妻关系融洽,亲子关系才会正常化,才能为孩子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那么,如何预防“网络成瘾”?
第一步,先反观家长自己是否做到
其实不光孩子,大人对于手机、网络、电子产品的依赖程度也是相当高的。大人依赖电子产品,那孩子自然而然也就依赖电子产品了。人一旦与电子产品建立依赖关系,就会降低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动关系,情感的陪伴就会越来越少。在正确引导孩子使用现代化电子产品方面,还需要家长以身作则,减少非工作使用该类产品的时间,与孩子更多互动。
第二步,增加亲子互动
陪着≠陪伴,家长是孩子的榜样,家长放下手中的手机,把目光投向你的孩子,陪伴孩子,陪孩子玩、陪孩子探索,做些与学习无关的,或者间接有关的,孩子感兴趣的事情和孩子发现自己擅长的运动和技能,充分的亲子互动就是在增加孩子与现实世界接触的通道和机会。
孩子的成长需要足够的陪伴,这个陪伴要有情感的温度。
第三步,注意良好亲子关系的培养
很多家长就是因为错过了孩子青春期前的充分陪伴,到了青春期孩子自己把自己关起来,家长想进入孩子的世界,孩子都不让进了。教育之前,关系先行。关系没有足够的建立起来,说什么教育都是惘然!
最后,冯医生说到,在这个需要和虚拟世界抢夺孩子的年代,孩子如果在家庭里受到父母的耳濡目染的积极影响,有足够的心理资本、足够的亲子陪伴,这样的孩子面对虚拟世界的诱惑时就会有足够的免疫力。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
|
冯虹
副主任医师
绍兴市第七人民医院
精神科,心身障碍科
青少年情绪障碍、抑郁症、各种失眠症及疑病症。主攻方向:青少年情绪障碍、各种失眠症
去Ta主页
Ta最近的文章 更多 |

热门文章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