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BISO-CAD研究看静息心率与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相关性
2018年07月26日 【健康号】 忻桥计划     阅读 9421

大量研究证实,心率加快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而β受体阻滞剂作用机制之一即可减慢心率,是控制心率的一类重要药物。围绕心率加快的机制和危害以及β受体阻滞剂在其管理中的作用,《国际循环》邀请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杨新春教授进行了分析,并介绍其所参与的BISO-CAD研究重要发现及临床意义。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杨新春教授专访

心率加快发生的机制及其危害

自主神经功能失衡是心率加快的主要原因。心率加快作为交感神经过度激活的标志,可通过各种病理生理机制参与并促进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心率增快可致心肌耗氧量增加,同时因心脏舒张期明显缩短可减少左室充盈时间及冠状动脉灌注时间。前者造成心排出量下降,后者则影响心肌血供。心率增快除影响心脏血供,还可增加血流剪切应力,对血管造成损害,促进粥样斑块形成,甚至诱发动脉粥样斑块破裂。




β受体阻滞剂在冠心病防治中的作用



β受体阻滞剂在冠心病防治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其主要作用机制是通过选择性地结合β肾上腺素能受体,竞争性、可逆性拮抗β肾上腺素能物质对各器官的作用,减慢心率,减弱心肌收缩力,降低血压,减少心肌耗氧量,防止儿茶酚胺对心脏的损害,抗心律失常,预防心源性猝死,改善心室和血管的重塑及功能。除此之外,它还可通过减少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破裂和减少血栓蔓延发挥间接抗血栓作用。β受体阻滞剂不仅能够降低心肌梗死急性期的死亡率,还能降低梗死后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总死亡率、心血管死亡率、猝死率和非致死性再梗死的发生率。

已有证据证实,在治疗心肌缺血的药物中,β受体阻滞剂疗效卓著。无论是ACC/AHAESC还是中国有关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治疗指南,均建议β受体阻滞剂作为患者常规治疗的首选药物。ACC/AHAESC制定的《稳定型心绞痛治疗指南》指出,β受体阻滞剂应作为慢性稳定型心绞痛的首选治疗。2015ESC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NSTE-ACS)指南建议,若患者持续表现缺血症状且无β受体阻滞剂禁忌证,建议早期开始β受体阻滞剂治疗;除非患者心功能进展为≥Killip Ⅲ级,建议持续使用β受体阻滞剂。2011ACC/AHA不稳定型心绞痛(UA)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NSTEMI)治疗指南推荐,没有禁忌证的UA/NSTEMI患者应在24小时内开始口服β受体阻滞剂治疗。今年发布的中国《非ST段抬高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诊断和治疗指南(2016)》建议,存在持续缺血症状的NSTE-ACS患者,如无禁忌证,推荐早期使用β受体阻滞剂,并建议继续长期使用,争取达到静息目标心率55~60/分。


BISO-CAD研究方案及结果介绍

BISO-CAD研究是一项于201110~20144月在中国、韩国、越南40家医院中开展的多国家、多中心、开放式、非随机、期观察性临床研究,旨在评估冠心病患者使用富马酸比索洛尔治疗后,不同静息心率水平与复合心脏事件(心血管死亡、非致死性心肌梗死和因不稳定型心绞痛或血运重建而住院)之间的相关性。比索洛尔的剂量为2.5~10 mg/d。研究流程如下:

结果发现,富马酸比索洛尔的平均剂量为3.63±1.90 mg,平均最大剂量为3.85±2.00 mg。在意向治疗组及符合方案治疗组中,基线静息心率平均值分别为75.51±6.87/分及75.56±6.73/分,研究中平均静息心率均明显下降。符合方案集中,18个月平均静息心率与复合心血管事件发生正相关。平均静息心率≥70/分的患者较平均静息心率<70/分的患者具有更高的复合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年龄≥70岁的老年患者18个月平均静息心率与复合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显著相关。平均静息心率与末次静息心率均与全因死亡相关。心率降至70/分以下的患者仅有54%,提示真实世界中心率控制仍不足,远不能达到指南推荐的心率控制目标。

BISO-CAD研究的现实意义

通过BISO-CAD研究可以发现,经比索洛尔治疗后,静息心率的降低减少了冠状动脉疾病患者复合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静息心率<70/分有利于冠状动脉疾病患者改善预后。同时,比索洛尔剂量还需进一步优化。真实世界中,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剂量小,应增加β受体阻滞剂剂量以达到更好的心率控制。

转自《国际循环》

点击查看BISO-CAD研究正式发表,揭示静息心率管理的重要性

点击查看 控制冠心病患者静息心率,规范应用β受体阻滞剂

点击下图进入忻桥计划专区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
|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