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夏季“脑卒中”也高发,千万别错当成中暑!(原创)
2020年07月08日 【健康号】 张世荣     阅读 8042

伴随着高温而来的是头晕、恶心、呕吐、腹泻……有这些症状,许多人第一反应就是自己会不会中暑了?但其实,许多疾病的早期的症状与中暑比较相似,容易混淆导致错失最佳治疗时机,这其中要特别注意就有脑卒中。

  空调、西瓜和WiFi,有人说这是夏天最理想的模式,但可惜并不是所有人都能享受到,许多人都要为了生计在户外来回奔波。伴随着高温而来的是头晕、恶心、呕吐、腹泻……有这些症状,许多人第一反应就是自己会不会中暑了?但其实,许多疾病的早期的症状与中暑比较相似,容易混淆导致错失最佳治疗时机,这其中要特别注意就有脑卒中。

  夏季也是脑卒中高发季节,老年人群要注意!

  大家都知道冬季是脑卒中的高发季节,但其实夏季也是脑卒中多发的时间。夏季也有很多引发脑卒中的高危因素,如空调的使用、血液粘稠度增高等等,因此同样需要提高警惕。

  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其中由血管阻塞引起的缺血性脑卒中又被称为脑梗塞,夏季发病率相对较高,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空调的使用

  夏季气温高,不少人会将空调温度定的很低,突然从室外进入室内时,温度变化会导致脑血管快速收缩,进而引发脑卒中。此外,长期呆在温度过低的室内会导致排汗不畅,影响血液循环。

  建议空调温度和外界温度相差不要超过8摄氏度,吹空调一段时间后可以适当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的清洁。注意避免空调直吹,尤其是背部、肩膀、头部等部位。

  


  2. 血液粘稠度增高

  夏季高温人体出汗多,未及时补水,血液粘稠度会升高,同时皮肤血管扩张,大脑血流量相应减少,血流较为缓慢,引起脑卒中。

  3. 睡眠及饮食

  部分老人夏季睡眠不好,饮食紊乱,造成体内激素水平改变,刺激血管收缩,容易诱发脑血管的病变。

  那夏天这种脑卒中和中暑怎么区分?

  由于夏季中暑和脑卒中的症状有一些相似之处,比如头晕、出汗、恶心、呕吐等,很多人会错把中风信号当成是中暑,从而延误脑卒中治疗的最佳时机。那该如何区分呢?

  


  中暑是在高热环境中,人体产热与散热功能失调,大量热蓄积体内导致体温升高所致的。对中暑来说,高热环境是直接的致病原因,去除高热源即刻恢复。

  脑卒中的直接病因在脑血管,高热只是诱因。在炎热天气老年人出汗多,体内水分散失快,会因为体内血容量不足和血液粘稠度增高,容易形成血栓,增加中风的发生几率。

  那么我们如何判断中暑还是中风呢?

  ●1、年龄:儿童,特别是婴幼容易中暑;中老年人多考虑脑卒中。

  ●2、体质:体弱多病的人、长期卧床的人,以及孕产妇特别是传统坐月子的产妇,最容易中暑;而有基础疾病的高危老年人中风的几率极高。

  ●3、症状表现:中暑体温极高,可能无汗;脑卒中的发生常有先兆:手脚或半边身体突发麻木;一时性语言障碍,想说话却说不出来;单眼或双眼突然失去视觉,或看东西模糊;步子变小,不能走直线;嘴唇发紧、发麻,吃饭时漏饭菜,喝水时常呛水。一旦出现轻微或“一闪而过”的上述症状,宁可先怀疑是脑卒中,及时就医,千万不要自行诊断为中暑而耽误了救治。

  ●4、特殊情况:高温作业工人、操练站岗集训的战士、运动员、学生易中暑;而在情绪过激、吵架、暴怒之后尤其是老年人应多考虑中风。

  夏季,怎么预防脑卒中的发生?(尤其是老年人)

  ◆1、适度补充水分:夏季人们每天都会排出大量的汗水,及时补充水分很重要,建议喝白开水而不是饮料。

  


  ◆2、适当运动:夏季户外炎热,许多人都想呆在室内。但脑卒中的防治,运动是不可少的。适度运动可以提高血管壁的弹性,但需要结合自身情况,控制好运动强度和运动时间。可选择早上、傍晚气温不高的时间段运动,运动可选择慢跑、跳舞、练太极拳等等。

  ◆3、饮食均衡:日常饮食注意避免高盐、高糖、高淀粉的食物,建议适当增加粗粮在饮食中的比例,既能补充营养,又可以避免血糖升高过快。

  ◆4、保证睡眠,避免情绪激动:每天应保证7-9小时的睡眠,过度劳累同样会增加脑卒中风险,但超过9小时的睡眠会引起心跳呼吸变慢,容易缺氧。日常生活中避免情绪激动,以免引起血压波动过大,造成危险。

  ◆5、身体检测和按时服药:对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的高危人群,经常监测血压、血糖、血脂非常重要。这些慢性病患者需要注意日常的用药,控制好各项生理指标,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药物,不要随意的增减用量。

  


  最后,提示大家:当高度怀疑患者发生脑卒中时,对失去意识或倒地时,应尽可能让其平卧,同时呼叫“120”。对脑卒中(中风)患者来说,发病后“黄金3小时”的救治尤为重要,所以一定要去具备救治能力的脑卒中中心进行规范化治疗。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
|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