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组化在肿瘤病理诊断中的应用
2018年04月22日 【健康号】 张伟     阅读 12205

免疫组化在肿瘤病理诊断中的应用

在肿瘤的临床病理诊断中,免疫组织化学(IHC)是一种很重要的技术和手段,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免疫组化技术就应用于病理诊断,对于肿瘤的诊断、分类及判断预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也扩展了人们对于各种疾病及肿瘤形成过程的认识,提高了病理诊断与研究水平。但是,随着免疫组化的广泛应用,人们发现免疫组化技术存在一些局限性。下面让我们简单了解一下。 


观察组织切片中抗原的数量及其在组织中的分布情况,对抗原进行定位、定性及定量的研究,称为免疫组织化学(IHC)。由于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因此通过免疫组化使标记抗体的显色剂(酶、荧光素、同位素、金属离子等等)显色来确定组织细胞内抗原(多肽和蛋白质)。IHC所用标本主要为两大类:组织标本和细胞标本。

 

目前免疫组化技术应用于临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 肿瘤良恶性的判断;

2. 确定肿瘤分期;

3. 判定细胞属性,确定肿瘤来源;

4. 确定来源不明的转移瘤的原发部位;

5. 对“未分化”恶性肿瘤的分类;

6. 及时准确的发现微小转移灶;

7. 与治疗和预后有关的免疫组化标记物帮助选择治疗方案和判断预后。

 

免疫组化的局限性:

灵敏度高、精确性和特异性是一种理想的肿瘤标记物必须具有的,但至今所发现的肿瘤标记物还没有能完全满足这些标准。某些正常细胞也会分泌一些肿瘤标记物,因此在肿瘤细胞学检查中应选用一组抗体而非单一抗体,即选用一组抗体比单一抗体更有利。在肿瘤诊断中评估免疫组化的局限性主要在抗体特异性和解释方面。在免疫组化操作中都必须有适当的阳性与阴性对照,作为技术完整性质量控制,如对照组被忽略或不理想时,免疫组化染色的结果要谨慎对待,免疫组化的正确结果不仅要依靠技术步骤上规范化操作,而且有赖于正确的解释,在报告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时不应孤立地解释,应考虑到诊断与鉴别诊断、所应用的抗体特性、所研究组织性质,同时还要注意假阳性与假阴性结果的干扰。

 

在病理诊断中,随着各种抗体新的用途不断被发现及越来越多的新型抗体的出现,免疫组化在病理诊断和治疗中已有了很重要的地位,对于肿瘤诊断、鉴别诊断、分类及诸多方面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但是免疫组化技术还存在着缺陷和不足,作为临床医生应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努力避免由于缺陷和不足给诊断带来的误区。


参考文献:张卫琴.免疫组化技术在病理诊断中的应用[J].安徽医药,2012,16(11):1700-1702.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
|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