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已经顶过了!
颅底肿瘤赵天智主任的网上工作站,有患者留言:“我今年56岁,三年前体检时发现有个脑膜瘤,当时医生建议观察,平时也没有不适,前两年复查肿瘤都没有长,近一个有头晕症状,到医院复查发现肿瘤长大了,这种情况该怎么办?是继续观察还要做手术吗?”
赵天智主任介绍:从患者提供的检查资料,发现脑膜瘤长大了,患者也出现了头晕症状,在这种情况下建议手术治疗,随着显微手术技术的发展,手术器械如双极电凝,超声吸引器以及激光的不断改进和普及,脑膜瘤的手术效果不断提高,使大多数患者得以治愈。
脑膜瘤是一种潜在可治愈性肿瘤,外科手术治能逆转大多数神经系统体征,大多数脑膜瘤。随着显微手术技术的发展,脑膜瘤的手术效果不断提高,使病人得以治愈。影响手术类型的因素包括部位、术前颅神经损伤情况(后颅凹脑膜瘤)、血管结构、侵袭静脉窦和包裹动脉情况。原则上应争取完全切除,并切除受肿瘤侵犯的脑膜与骨质,以期根治。如患者无症状且全部肿瘤切除有产生难以接受的功能丧失的危险,应选择部分切除。对大脑凸面的脑膜瘤,力争全切肿瘤并要切除受累硬膜以减少复发机会。蝶骨翼内侧、眶、矢状窦、脑室、脑桥小脑角、视神经鞘或斜坡的脑膜瘤可能难以完全切除。对海绵窦脑膜瘤,要考虑到有损伤颅神经和颈内动脉的风险,外科治疗要求高,应选择正规神经专科医院就诊。
术中神经导航系统
神经导航技术又称为无框架立体定向导航技术或影像导向外科,是立体定向技术、代影像学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和微创手术技术结合的产物。神经导航可以术前设计手术方案、术中实时指导手术操作的精确定位技术,其意义在于确定病变的位置和边界以保证手术的微创化。对于小的脑膜瘤和深部脑膜瘤可精确的定位,指导手术,最大程度的减少手术对脑组织的损伤。
术中电生理监测
临床手术中神经系统监护或称手术中神经电生理监测是一个术语,用来表达应用各种神经电生理技术及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监测术中处于危险状态的神经系统功能的完整性。在各科各类手术中,凡是可能影响到脑、脊髓、神经根和外周神经功能的手术,都可以在手术中通过不同方式的神经监测技术直接了解神经功能的完整性,减少神经损伤的机会,提高手术质量,利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变化估价重症昏迷病人的预后,利用脑电图监测,使处于药物性冬眠的病人脑组织功能代谢活动降低到最低程度,以保护脑组织。
由于脑膜瘤属于良性病变,一般不侵犯脑组织,术后症状改善迅速,发生后遗症的可能性也相对较小。大部分患者在手术后一刀两周即可恢复正常,比如位于大脑半球凸面,矢状窦前1/3、大脑镰、脑室内的脑膜瘤多在术后一周左右恢复;而位于嗅沟、矢状窦的中后部2/3、蝶骨平台、鞍结节和桥小脑角的脑膜瘤患者多在术后两周左右恢复;而位于蝶骨嵴内侧型、松果体区、岩斜区的脑膜瘤手术难度比较大,术中损伤重要血管、神经的风险增加,如术后出现后遗症,一般需要3-6月的康复才能基本恢复正常。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版权所有:杭州微医健康科技有限公司 浙B2-20200356 浙卫(03)网审[2014]015号 (浙)-经营性-2014-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