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士见闻】第14次住院•生命中永远有一个“更”字
2018年08月27日 【健康号】 唐都功能神经外科     阅读 8322

【护士见闻】第14次住院•生命中永远有一个“更”字

护士见闻



像往常一样,我又推着治疗车来到了2号病床准备做治疗。

他是一名28岁的颅内多发生殖细胞瘤术后的患者,手术后需要反复不断地放疗、化疗,以延缓病情发展。让人不可思议的是,这次已经是他第14次住院治疗了。


推开门,他就对我说:“护士,今天还要打皮下针么?”

我说:“当然需要啊。”

“那你能用1毫升注射器的针头吗?我特别怕疼。”他略微皱着眉头说道。

我笑了笑说:“我就是用的1毫升的针抽的药,你放心,别紧张!”

打针之前他像往常一样,小声地说“慢点打、慢点打……”

每次进针之后都看得出来他非常紧张,说实在的,我推药的速度真的很慢,尽量不让他感到疼痛和不适。

这时他唱起了几句抖音的神曲:“……爱的奋不顾身、为何再见只是陌生人……” 

也许这是他在给自己内心鼓劲儿,也许这是在给打针带来的疼痛分心,让这个时刻走得快些,走得远些。


拔针后,他稍微放松地对我说:“护士,我特别怕疼,但今天打得一点儿也不疼,谢谢你!”

我内心却是一阵说不出的酸楚,我也就是做了一名护士应该做的小事,为他做做心理辅导,为他宽宽心,仅此而已。


28岁的青春芳华之际,他本应该像他的同龄人那样感知社会,积累工作阅历,走进婚姻的殿堂,开启生命最绚烂阶段的美好时光。然而老天对他并没有格外的眷顾,而是让他身患疾病遭遇挫折……

虽然他看起来不是那么幸运,没有一副像同龄人般的好身体,但在交流中我发现,纵使打针时叫疼,他的内心总是迸发出无穷的生命力,心态也是相对乐观的。


我告诉他,这样的心态恰恰是每一个患者康复所必须的,保持一个积极的心态,不仅能减轻自身的和家人的心理压力,也更加有利于术后恢复,助益康复。



多年来,在科室里,我见过不计其数的帕金森病、肌张力障碍、特发性震颤患者,来的时候都是浑身颤抖、行动缓慢、步履蹒跚、心情低落;做了手术后基本能恢复的和正常人一般,出院的时候兴高采烈、激动得泪流满面,宛如重生一般,对医生、护士们千恩万谢。


那一刻,我觉得王学廉教授和他率领的团队医生、护士们所有的辛勤付出都是值得的。我们一次又一次见证了生命的顽强与伟大,并且这种顽强与伟大是经由我们的手来实现的,这让我感到无比的欣慰和自豪。



推着治疗床回护士工作站,想着刚才那一幕,我突然想起史铁生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

“四肢健全的时候,抱怨周围环境如何糟糕,突然瘫痪了。

坐在轮椅上,怀念当初可以行走、可以奔跑的日子,才知道那时候多么阳光灿烂。 

又过几年,坐也坐不踏实了,出现褥疮和其他问题,怀念前两年可以安稳坐着的时光,风清日朗。

又过几年,得了尿毒症,这时觉得褥疮也还算好的。

开始不断地透析了,一天当中没有痛苦的时间越来越少,才知道尿毒症初期也不是那么糟糕。 ”


所以说,生命中永远有一个“更”字,为什么不去珍惜当下呢?


生命的意义本不在向外的予取,而在于向内的建立,他遭遇病痛,却乐观坚强,敢于超越自我,微笑着面对一切。


那么我们呢,不论经历了什么,发生了什么事,都应该乐观的面对一切,珍惜当下所拥有的——当快乐来临的时候就尽情享受快乐的时光,当痛苦来临的时候就鼓足勇气,勇敢地直面痛苦。在快乐与痛苦中,既不回避,也不逃离,以坦然自然的态度面对人生。


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

神经外科三病区

王雪琪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
|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