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门诊实录-三叉神经痛】右侧“牙痛”难忍,担心药物副作用寻求手术根治
2018年12月10日 【健康号】 姜海涛     阅读 7992

昨日,在神经外科姜海涛教授门诊,一位来自长安区66岁的张阿姨备受三叉神经痛折磨寻求治疗方法,据悉,张阿姨2016年因脑膜瘤,在交一做伽马刀手术,每年复查一次显示肿瘤变化不大。可是近一个多月,出现右侧上下牙槽疼痛,下牙槽较为严重,强烈的疼痛症状影响到正常饮食,平时依靠服用卡马西平(半片/次)来止痛,可

  昨日,在神经外科姜海涛教授门诊,一位来自长安区66岁的张阿姨备受三叉神经痛折磨寻求治疗方法,据悉,张阿姨2016年因脑膜瘤,在交一做伽马刀手术,每年复查一次显示肿瘤变化不大。可是近一个多月,出现右侧上下牙槽疼痛,下牙槽较为严重,强烈的疼痛症状影响到正常饮食,平时依靠服用卡马西平(半片/次)来止痛,可是如果不吃药疼痛就会发作频繁,害怕长期吃药出现的并发症,希望姜海涛教授能够给予根治治疗方案。

  姜海涛教授介绍:

  根据张女士的影像检查片子可以判断,她的情况属于脑膜瘤压迫三叉神经,导致的继发性三叉神经痛,初期可以服用药物控制,但是长期服用的话是会出现药物副反应,目前如果想要根治,最有效的方法还是需要进行手术治疗,建议在脑膜瘤手术切除的同时三叉神经后跟部分切断,彻底解除责任血管压迫。

  那么,三叉神经痛手术如何降低风险?

  影响其风险的因素除术者的手术技术外,应用先进的设备保障手术疗效避免并发症发生,就是术前相关各影像学检查和术中电生理监测。

  核磁共振薄层扫描可以清晰的找到责任血管与神经是否产生骑跨现象,判断是原发性还是继发性原因,为手术方案的制定提供条件。

  而术中电生理监测就像一个身份认证系统,手术中在对可疑的“责任”血管进行减压操作时,监测系统实时观察三叉神经痛患者异常波的情况,一旦“责任”血管找到了,监测系统就会立即发现,这样很容易找到血管,并充分进行减压。而且减少了过度寻找血管的过程,极大的减少了对相关神经的骚扰,也就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三叉神经痛手术属于功能性手术,尽可能多的保留患者的功能是术者的责任。手术技术为前提的“三重保险”,即术前影像学检查、术中电生理监测使及多模态影像融合与3D打印技术,此技术利用多模态影像数据配准融合和三维重建的方法构血管神经结构,可以直观地显示血管同神经及脑干的关系,常见的责任血管为小脑前下动脉,小脑后下动脉以及椎基底动脉。常规的术前颅神经显像检查,临床医生可获得有效的信息往往欠缺较多,多模态技术可以让术者更直观的、准确的对有无神经血管压迫及责任血管压迫部位及特点做出判断,对手术策略制定及术中寻找责任血管提供重要信息,从而减少术中寻找责任血管的手术操作时间,降低并发症,同时打印3D模型,可用于模拟手术操作,可有效降低手术风险。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
|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