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接触性皮炎
2019年08月09日 【健康号】 刘春平     阅读 10320

皮炎湿疹是平时最常见的疾病之一,接触性皮炎是皮炎的重要类型。我们平时熟悉的染发皮炎、化妆品皮炎、漆皮炎等等都属于接触性皮炎。

那什么是接触性皮炎呢?简单来说,就是皮肤、黏膜因为接触外源性物质而发生的炎症反应。不过请注意,是炎症,不是感染。

能引起接触性皮炎的物质很多,大致可分为动物性、植物性和化学性三类,最常见也最重要的是化学性接触物,比如:水、洗涤剂、化妆品、染发剂、酸、碱、油漆等。

这些接触物都可引起接触性皮炎,但机制不完全相同。根据发病机制的不同,接触性皮炎分为:原发刺激性接触性皮炎和变态反应性接触性皮炎,分别由原发性刺激物和接触性致敏物引起。

原发性刺激物通过直接损伤皮肤黏膜致病,可以破坏表皮屏障功能,引起炎症介质释放。这类接触物具有以下特性:刺激性强,任何人接触后都可发病,无一定的潜伏期。举个例子:如果谁不小心把硫酸洒到身上,凡是酸流过的地方,都会出现界限清晰的红斑,甚至皮肤直接变性坏死。没有谁能幸免。也有一些物质刺激性较弱,例如:水、肥皂,一时接触不会有明显损伤,长时间反复接触,可以造成双手干燥、发红、脱屑,出现所谓的“主妇手”,专业点的叫法就是:慢性刺激性接触性皮炎。

变态反应性接触性皮炎由接触性致敏物造成。这些致敏物没有刺激性,对绝大多数人无毒无害,只有少数人接触后会发病。它们本身大多是半抗原,人体接触后,在皮肤中转化成完全抗原,致敏T淋巴细胞,这大约需要4天时间,称为诱导期。通俗说来就是从接触致敏物,到被机体当做“坏东西”认识并记住,大约需要4天。这个时候并没有发病。如果此时机体不再接触致敏物了,就进入了潜伏期。当任何时候机体再次接触相同的物质,免疫系统立刻就会认出它来,并马上进入战斗状态,产生抗体和炎症介质,试图把进入皮肤的“坏东西”清除掉。这时候皮肤就变成了战场,红斑、肿胀、水疱、瘙痒,等等依次展开,表现为典型的接触性皮炎,此称为激发期,一般在再次接触后24小时内就会发生。

出现了接触性皮炎怎么办?首先要彻底清除接触物,并避免再次接触。这既是重要的治疗手段,也是主要的预防措施。

炎症反应轻的接触性皮炎,仅仅去除接触物就可以自愈。对于炎症反应强烈的,应该及时就医,积极治疗。常用的药物有:抗组胺药、抗炎药,局部对症处理即可。

避免接触,说起来容易,但做起来有时候却很难。

致病源多数情况下可以找到,有时也很难发现。一般我们可以借助斑贴试验找出原因,再不行的,可以记生活日记。把每天用过的、吃过的东西,到过哪些地方,接触过什么样的环境等等,一一记录在案。经过一段时间的记录,很多被我们平时忽略的因素可能就会浮出水面。找到致病源了,下一步就是针对性地避免。

对于不是非用不可的,比较好避免的,比如染发剂、化妆品,不再使用就好。

但有些东西,即使知道接触了不好,也不容易完全避开,例如:清水、肥皂。很多人会讲,我总不能不洗手吧?或者,我不可能不干活呀!这种情况怎么办?我们首先要做到尽量不接触。一定要接触时,要采取防护措施,比如带手套洗衣、做饭。

但就是有一些情况不能完全避免,这时候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保护皮肤。一些很简单的措施就有效,比如随身带一只护手霜,经常涂抹,维护双手皮肤屏障。当刺激的强度足够弱时,就不足以累积出接触性皮炎了。

对于气态的,或者一些肉眼不可见、悬浮在空气中的有害物,首选避免进入这样的环境,其次可以穿长袖衣、戴口罩等等。

以上这些不管是否容易做到,但至少容易被我们意识到。还有些情况比较隐匿,不太容易发现。举两个例子。

有些人皮肤一接触了金属扣,或佩戴一些电镀饰品后,就会出很痒的疹子,斑贴试验提示金属镍过敏。好,我们以后不接触含镍的物品了,这回应该没事了吧?但当他们吃了大量海鲜后,周身可以出现对称性皮疹,临床上看起来很像湿疹,这其实是系统性接触性皮炎。这是因为海鲜中含有多量镍,通过食入接触仍然可以致病。如果意识不到这是因为镍过敏引起的,没能彻底避免,病情很难控制,有时会误以为是顽固性湿疹。

再比如,有些人喜欢吃野菜。平时吃了都很好,但如果大量食用野菜后日光暴晒,曝光部位可以红肿脱皮,出现日晒伤的表现。这是因为野菜中含有光敏成分,大量食用后使皮肤对光变敏感,导致的光毒性反应,也是一种接触性皮炎。除此以外还有光变应性皮炎,表现为日晒部位红斑、丘疹、水疱。很多药物也有光敏性,比如常用的四环素。所以,使用过这类物质后一定要很好防晒。

综上所述,接触性皮炎虽然很常见,但仍需要我们仔细辨别。做好防护,远离皮炎!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
|
刘春平
副主任医师/副教授
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
皮肤科
擅长痤疮、玫瑰痤疮、带状疱疹、尖锐湿疣、变态反应性(过敏性)皮肤病、真菌性皮肤病、和多种良... 更多
去Ta主页
Ta最近的文章

热门文章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