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青少年睡眠时相延迟障碍
2019年10月20日 【健康号】 曾海     阅读 10455

睡眠时相延迟障碍通常在青春期起病,是青少年中较为常见的一类睡眠障碍,特别容易与失眠混淆。

睡眠时相延迟障碍通常在青春期起病,是青少年中较为常见的一类睡眠障碍,特别容易与失眠混淆。


睡眠时相延迟障碍是一种昼夜节律紊乱,表现为个体倾向的睡眠-觉醒时间显著而持久的延迟,同周围环境的要求相冲突,从而引起失眠的症状,严重的白天嗜睡以及学习和行为问题。青少年最常见的是睡眠觉醒节律(内在生物钟)向后推迟2 h或以上。


1.睡眠时相延迟障碍的原因:

睡眠时相延迟障碍通常在青春期比较明显,但是可以开始于儿童期,很少在30岁以后才出现症状。尽管引起这一障碍的原因还不是很清楚,但被认为与青春期开始的生物钟发育变化有一定关系。通常在青春期开始后,人体的生物钟会逐渐延后2 h,但睡眠时相延迟障碍的青少年将会延后更多时间。如果在儿童期上床时间就已较晚,那在青春期的生物钟变化会使上床时间变得更晚。这种生物钟的变化并不是孩子的故意行为,而是一种生理现象,但是很多青少年会因此而被认为不听话,或脾气坏。大约7%左右的青少年患有睡眠时相延迟综合征,所以这是一个较为普遍的问题。


2.睡眠时相延迟障碍的症状[7]:

(1)白天嗜睡。因为晚上睡得晚,而早上上学又要起得早,所以这些患儿会因为睡眠不足而出现白天困倦,想睡觉的症状。(2)不能在应该上床睡觉的时间睡着。尽管患儿也希望在正常睡觉时间可以入睡,但是通常他们呆在床上无法睡着。如果是按照推迟的睡觉时间让其入睡,那患儿可以很快入睡。(3)不能在应该醒来的时间起床。由于入睡时间晚,很多患儿早晨都无法按时起床去上学。(4)没有其他的睡眠问题的主诉。因为患儿只是生物钟的推迟,所以一旦他们入睡后,睡眠质量还是非常好,没有频繁的夜醒或其他症状。如果在假日给他们充足的时间睡觉,那患儿通常都没有白天嗜睡的情况。(5)其他白天症状。有的患儿会因为有白天嗜睡,或上学迟到等情况而出现抑郁或其他行为问题。此外也有一些患儿会有厌学症。


3.睡眠时相延迟障碍的评估和诊断:

与失眠相似,青少年睡眠时相延迟障碍的评估也可采用睡眠日记、睡眠量表(如清晨型和夜晚型问卷自评量表,MEQ-SA)以及手表式身体活动记录仪。此外,弱光褪黑素启动是睡眠时相延迟障碍的实验室重要评估方法。睡眠时相延迟障碍的诊断标准,(1)入睡和觉醒时间显著地晚于自己期望或者被要求的时间,患者或者其监护人长期反复抱怨入睡及觉醒困难。(2)症状持续至少3个月。(3)一旦患者有条件以自己的睡眠规律入睡,与其年龄相当的睡眠质量和睡眠时长都将改善,并且可以长期维持这种时相延迟的24 h睡眠-觉醒模式。(4)监测睡眠日志及活动记录仪至少7 d(最好14 d,包括工作/学习日和休息日)以显示习惯性入睡延迟。(5)排除其他相关睡眠疾病及并发疾病,药物相关或神经性疾病,精神疾病,药物及物质滥用。


4.睡眠时相延迟障碍的治疗:

睡眠时相延迟障碍的治疗相对比较困难,需要得到患者的充分配合和支持。治疗的最终目标是把患者的生物钟调整到正常的作息时间上来。调整生物节律开始时并不困难,困难的是维持这种已经调整好的节律。治疗的方法通常包括:(1)良好的睡眠习惯。对于睡眠时相延迟障碍的孩子良好的睡眠习惯显得尤为重要,包括每天规律的上床睡觉及起床时间,避免喝咖啡、吸烟等;卧室的环境应该是安静、舒适、黑暗并且室温稍低些;入睡前的活动应该是比较平和,有助于睡眠的,不应该在睡觉前玩电脑游戏或看电视等。(2)调整生物钟。调整生物钟的方法通常有两种,即持续几天提前或推迟上床睡觉时间。如果孩子目前上床睡觉的时间比治疗目标时间晚2 h之内,可以采用提前睡觉时间的方法。如果孩子通常的睡觉时间为晚上12:30,那可以先提前15 min,也就是12:15睡觉,保持这个时间1~2个晚上;然后再提前15 min 1~2个晚上,依此类推,直到提前到目标时间。对于孩子目前上床睡觉时间比治疗目标时间晚3 h以上的,通常提前睡觉时间的方法都难以奏效,所以采用推迟睡觉时间的方法,每1~2个晚上推迟上床时间2~3 h。例如孩子平时要2:00睡觉,则先将睡觉时间推迟到4:00,然后持续1~2 d,再推迟到早上6:00,依此类推,直到把时间调整到目标时间晚上10:30。对于患有睡眠时相延迟障碍的孩子来说,把睡觉时间往后推迟要比往前提容易的多。一旦经过调整达到了目标作息时间,就需要坚持保持作息时间稳定。有时一个晚上的规律打乱,也可能导致生物钟重新回到原来的规律。这通常需要坚持几个月,生物钟才会相对稳定。(3)光照疗法。在早上让孩子有20~30 min的时间接触到非常亮的光,而在晚上要尽量把光线调暗。早上的亮光可以帮助孩子调整内在的生物钟。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
|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