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发性震颤
2018年05月07日 【健康号】 唐都功能神经外科     阅读 8757

特发性震颤

特发性震颤的诊断与治疗


特发性震颤的定义

震颤是全身任何部位的节律性和无意识的肌肉往复活动,是一种最常见、影响最为广泛的运动障碍。


概述

特发性震颤是以姿势性和动作性震颤为特征的疾病,是最常见的以震颤为临床表现的疾病之一,发病率为1%左右,无性别差异,发病呈青春期或成年早期“双峰”,50%—70%以上的患者有家族史,大部分患者症状较轻。


临床表现

一般来说震颤为单一症状,震颤频率为4—12HZ,震颤为姿势性或者动作性,而在放松时不明显,上肢震颤为常见,之后依次是头部、下肢、以及声音,震颤常首发于单侧上肢,很快累及对侧上肢,症状进展缓慢,开始为间断性,仅见于情绪紧张时,后可持续存在。


情绪紧张或者应激时加重,震颤幅度增大,入睡后症状减轻或消失,主要影响优势侧手的精细运动,适量饮酒后症状减轻,无僵直、行动迟缓等帕金森样表现。


诊断

主要根据家族史和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实验室检查,头颅CT/MRI检查为阴性。主要诊断标准为,双手或者前臂的姿势性或动作性震颤,单纯的头部震颤且无扭转表现,除齿轮现象外无其他神经系统体征。次要诊断标准为长期病史(大于三年)。有家族史,饮酒后症状减轻,排除标准为,单侧静止性震颤,僵直,行动迟缓,突然出现的震颤


鉴别诊断

帕金森病(单侧起病、静止性震颤、运动迟缓、强直)

小脑性震颤(共济失调、言语障碍、MRI)

肌张力障碍性震颤(肌肉异常不对称收缩)

内科系统疾病(甲亢、肝性脑病等)

心理性震颤(幅度小、频率高)


特发性震颤的药物治疗及手术治疗

大部分患者症状轻微,不需要治疗;最初发病可以根据场合需要服药治疗或者适度饮酒。

症状持续存在时需要规律服药,普萘洛尔,扑米酮;药物的治疗效果不好可以考虑手术治疗。


药物治疗

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滞药:普萘洛尔,对上肢震颤改善更为明显(50%—60%),5—10mg/次,3次/日开始,逐渐加量,可至320mg/d。


副作用:心动过缓,低血压,无力,恶心,呕吐等


禁忌症:心功能不全、二度或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哮喘或者其他支气管痉挛疾病,如不能耐受普萘洛尔可尝试其他同类药物阿罗洛尔等


扑米酮同样对上肢震颤改善明显(50%—70%),62.5mg/日开始,逐渐加量至250mg/次,3次/d。副作用:首剂反应较重,但可逐渐耐受恶心、呕吐、共济失调、眩晕。


普萘洛尔和扑米酮疗效相似,两者联用效果可能更好


二线用药:托吡酯、加巴喷丁、苯二氮卓类


手术治疗

立体定向丘脑毁损术,开始于1950年,准确定位到丘脑腹中间核, 热凝毁损,效果明显,不足之处是不可逆的手术并发症。


VIM的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有效率为90%,开始于1990年,通过立体定向手术将电极植入到丘脑腹中间核(VIM),发放电脉冲至VIM,调节神经环路电活动改善症状,效果与毁损术类似,但可逆可调节,更加安全,文献报道90%的患者都有效。


脑深部电刺激术

脑深部电刺激所用的设备,临床上所用的设备也叫脑起搏器,包括三部分——


第一部分.植入脑内的电极部分,通过立体定向手术将电极末端植入VIM核,另一端引出到颅外;


第二部分.位于胸部的脉冲发生器,主要为了发送电脉冲;


第三部分.连接两者的导线,电极的颅外部分和延长导线都埋在患者的皮下。


脑深部电刺激的手术过程

一.在术前准备间安装立体定向手头架的基环;


二.CT或者MRI扫描获得影像;


三.手术计划并计算靶点坐标;


四.局麻下切开额部头皮并且钻开骨孔;


五.微电极记录确认靶点位置;


六.术中刺激测试;


七.植入脑深部电刺激并固定;


八.植入胸部脉冲发生器及延伸导线。


立体定向VIM核电极植入要求准确,专用的立体定向设备CT或者MRI 下显影的定位框,MRI引导下的靶点识别,术中电生理靶点特征性信号,术中电刺激临时治疗。


术后的电刺激治疗:术后需要20-30天休息后开启电刺激进行治疗,需要持续电刺激来控制症状,部分患者选在在入睡后关闭电刺激以节省电量,电刺激参数可以根据患者症状变化以调整,VIM电刺激治疗特发性震颤长期有效。


小结

特发性震颤是最常见的运动障碍性疾病之一,通常症状不严重,但也有引起运动功能受损者

普萘洛尔和扑米酮是治疗特发性震颤的一线药物,但药物治疗的总有效率为50%。对于药物难治性特发性震颤,应该考虑丘脑VIM核的脑深部电刺激治疗,有效率达到90%。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1
|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