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警惕!出现这5个先兆,小心慢性肾病找上你!
2023年04月07日 【健康号】 健康资讯     阅读 826

在我们国家,患有慢性肾脏病的成年人就高达8200万,但由于早期症状的隐匿性,超过三分之二的患者其实并不知道自己“肾”病了!

慢性肾病在临床上比较常见,全世界约有10%的人都有或多或少的慢性肾脏病变。
2023年3月9日是第18个世界肾脏病日,但对于肾病的关注,还远远不够。



在我们国家,患有慢性肾脏病的成年人就高达8200万,但由于早期症状的隐匿性,超过三分之二的患者其实并不知道自己“肾”病了!
很多肾病患者初次就诊时便已经处于中晚期,错过治疗的最佳时机,更加糟糕的情况就是尿毒症。
慢性肾病很难彻底痊愈,多了解疾病,做好预防和早期的诊断、治疗尤为重要。

警惕5个早期征兆


日常生活中很多不良的习惯都会让肾脏受损,比如久坐、憋尿等,但慢性肾病的发病过程又比较隐秘,不太容易察觉,务必注意6个征兆,发现后及时就医。




1、眼睑或下肢浮肿
肾功能受损会导致水、电解质的调节异常,过多的水分积聚在眼睑、下肢等疏松或较低的部位,造成浮肿,早上起床时尤为明显。
2、起夜次数增加
肾脏是尿液生成的重要器官,正常人夜间排尿次数为0~1次,如果尿液明显增多,夜尿次数经常超过2次,一定要引起警惕。
3、泡沫尿或血尿
肾功能异常可能导致尿液中蛋白质增多,尿液表面张力增大,表面会漂浮一层细小的泡沫。
同时肾功能问题还可能导致红细胞进入尿液,导致血尿,一般无痛,持续或间歇性出现。




4、贫血
肾脏损伤会导致促红细胞生成素分泌的减少,造成红细胞生成不足,引发贫血,可能出现面色苍白、头晕等症状。
5、长期乏力
肾功能问题会使身体没办法将代谢产生的毒素排出,从而出现乏力、疲惫等症状。
另外,肾功能出现问题还会引起胃肠道的水肿,导致消化不良、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症状。

4个危险因素易诱发慢性肾病


除了一些不良的日常习惯,很多健康状况都是诱发慢性肾病的危险因素,一定要注意定期体检,科学控制,避免引起肾脏的病变。


自身免疫反应:免疫性疾病以及身体炎症、环境污染等造成的自身免疫反应都是肾小球肾炎的发病原因。
糖尿病:长期的高血糖会造成肾脏的损伤,是一种特别常见的慢性肾病诱因。
血压:持续的高血压同样会造成肾功能的恶化,控制高血压对于慢性肾病的治疗尤为关键。
药物:造影剂、抗菌素、磺胺类药物等都会损害肾脏,包括很多中药也一样,切忌乱用药。
不合理饮食:高盐饮食、喝酒、饮水不足等都会造成肾损伤。

慢性肾病患者如何科学饮食?


肾脏对于各种营养物质的需求都是有合理范围的,特别是当肾脏状况不佳时,不合理的饮食会加重肾脏负担,导致进一步损伤。

饮食基本原则

  • 低盐饮食,控制食盐的摄入量;

  • 禁烟、禁酒;

  • 减少蛋白质、动物脂肪、反式脂肪酸的摄取;

  • 增加钙摄入,控制磷摄取;

  • 避免暴饮暴食;


当然,针对不同的肾病患者,情况也会有所不同。
肾功能受损者:控制蛋白质的摄入,减少植物蛋白,增加动物蛋白,多吃牛奶、鸡蛋、瘦肉等。
透析患者:由于蛋白质的大量流失,需要逐渐增加蛋白质的摄入,状态稳定时每千克体重每天需摄入蛋白质1.3克。




另外,如果患者出现尿量下降、高钾倾向等情况,需控制钾的摄入,减少食用富含钾的食物,例如海带、紫菜、西红柿、香蕉、猕猴桃等。
若是出现水肿、血压升高等情况,应该控制钠盐和水的摄取,每天吃钠盐2~3克,喝水不超过1000毫升。

如何预防慢性肾病?


当然,除了合理的饮食外,预防慢性肾病还需从日常的各个方面入手。




首先,如果出现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等疾病,尽早治疗。
其次,规范药品的使用,不要乱吃药,尤其是一些明确会造成肾脏损伤的药物,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适度的身体锻炼,规律的作息,都能提高抵抗力,增强体质。
及时补充身体水分,帮助排出体内的代谢废物;不要憋尿,避免产生细菌造成输尿管感染。
定期做身体检查,不要等到出现身体不适再去,可能已经中晚期,追悔莫及。

参考资料[1]刘东汉. 警惕慢性肾病的六大"信号"[J]. 农村百事通,2021(16):53. DOI:10.3969/j.issn.1006-9119.2021.16.043.[2]张知胜. 这些指标能确诊慢性肾病[J]. 食品与健康,2022,34(6):34-35.[3]李青. 预防慢性肾病,应从儿童开始[J]. 医师在线,2016,6(9):34. DOI:10.3969/j.issn.2095-7165.2016.09.022.[4]梁冰. 预防慢性肾病从谨慎用药做起[J]. 家庭科学·新健康,2022(11):32.[5]李秋蓉. 慢性肾病患者应怎样科学饮食[J]. 家庭医学(下),2022(8):41.[6]任雅臣,田少云,尹智炜,等. 慢性肾病患者危险因素分析[J]. 临床荟萃,2013,28(3):304-305. DOI:10.3969/j.issn.1004-583X.2013.03.019.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
|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