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躁郁症”很时尚?你还是不了解这病
2018年03月24日 【健康号】 李晓     阅读 8754

转自微信公众号“中科院之声”

最近,一位名叫“刘可乐”的姑娘火了,她在《奇葩大会2》上,分享了自己曾确诊躁郁症,认识和了解这种病,并与之“斗争”的经历。演讲很感人,也让“躁郁症”这个词走进了更多人的视野。


躁郁症,也就是“双相障碍”,这是一种以明显而持久的心境高涨或低落为主要表现的心理疾病,它属于心境障碍的范畴。根据2016年的研究结果显示,目前我国约有超过150万名躁郁症患者。


躁郁症:与“冰”“火”两个魔鬼反复斗争着


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病?


在躁狂发作期,患者往往情绪非常高涨,并很容易被激怒。表现在:注意力不集中,说话很多而且说得急迫,认为自己“无所不能”,精力充沛总感觉不到累,还可能会有些不计后果的行为,比如说挥霍等等。


而在抑郁发作期,患者就非常的低落。表现在:兴趣丧失、觉得什么事情都没意思,精力减退,自我评价过低、总是自责和内疚,思考能力下降,反复出现“想死”的念头等等。


在这两类性质截然相反的、极端的状态之间反复经历着剧烈的变化,我们都可以想象,躁郁症患者在发病期间将经历多少的折磨。或许,会比我们想象中的更难受。


得没得病?听医生的


看到上面的描述,相信很多网友开始对号入座了吧?对哦,我就是这样的啊,有时候兴奋得不行,但是有时候又特别特别的低落,我是不是就是得了这个躁郁症了?


没这么简单。判断一个人是否患有躁郁症,必须严格经过专业医师的临床诊断。


临床诊断的过程极具专业性,不仅需要逐一核实患者的临床表现是否符合上述症状标准,而且还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比如说患者的日常生活情况、出现这种状态的持续时间等,还需要排除患者患有其他生理疾病以及类似的心理疾病的可能性,这样才能够最终做出准确的判断。


这是一个专业性很强,也是很严肃的过程。严禁非专业人士给自己或他人随意贴上患有心理疾病的“标签”。如果大家觉得自己或他人身上出现了心理方面的症状,需要及时向专业医疗机构求助,并由专业医师来进行诊断,千万不要自己判断,以免造成不必要的误会或延误治疗。


药能不能停?还是听医生的


与很多心理疾病一样,躁郁症的发生包括生理与心理两个层面的原因。所以,治疗也需要同时结合药物治疗与心理治疗来进行。


在药物治疗方面,服用特定的精神类药物,比如精神镇定药物、非典型性抗精神病药物,以及抗抑郁药物等,有助于控制躁郁症的症状表现。


在服药时,应该特别注意:需要向专业医师详细了解药物的使用方法、疗效,以及可能的副作用;在服药过程中如果感觉到不舒服,需要及时向专业医师反映情况;不要在未获得专业医师批准的情况下擅自停止服药,以免导致病情加剧。所以说,刘可乐在演讲中提到自己觉得状态不错就擅自停药了,这其实是很不明智的行为。


在药物治疗的同时,结合心理治疗有助于提升治疗效果。目前常被采纳的心理咨询技术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家庭聚焦疗法、人际与社会节奏疗法,以及心理教育等。


值得注意的是,躁郁症是一种医学疾病,同时涉及到生理与心理层面的病因,没有办法依靠自身的调节达到自行康复的目的!必须及时接受专业医师的治疗,才能有效缓解症状表现。


正视精神类疾病  给予温暖关怀


躁郁症是一种精神类疾病,其实一提到“精神类疾病”,相信很多网友都会有所顾忌,并退避三舍,甚至会加以耻辱性的标签,这也就是一些精神类疾病的“污名现象”。其实,对于精神类疾病,很多是可以治愈和控制的,对工作、社会交往等方面也没有特别大的影响。当前,精神医学与心理学的发展日新月异。伴随着研究者对精神类疾病的研究深入,可以预期在未来还将涌现更加科学、有效的心理疾病治疗理论与技术。因此,我们应该正视精神类疾病,给予患者们更多的人文关怀,这也是我们所能做的一些的帮助吧。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6
|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