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正确使用鼻喷雾剂(二)
2019年03月27日 【健康号】 白杨     阅读 6902

如何正确使用鼻喷雾剂


正确的鼻用喷雾剂的使用方法是怎样的呢?我们回放一下前面的片段,结合其中的错误来学习正确的鼻用喷雾剂使用要点:


错误1:开封于一年前

正确操作:查看日期


不论口服药物或是喷雾剂,日常生活用药需要谨记久置未用的药物再次使用前请查看生产日期并保证其在有效期内。


错误2:偶尔用一两喷

正确操作:请遵医嘱规律用药


鼻用喷雾剂常需持续应用一段时间才能发挥其治疗作用。例如,我国指南指出,鼻用糖皮质激素,对于轻度和中-重度过敏性鼻炎的治疗,治疗疗程不少于2周,对于中-重度持续性过敏性鼻炎,其疗程为4周以上;抗组胺药的治疗疗程不少于2周。


许多患者未按照医师制定的治疗方案随意增减、停用药物(就是这么任性),依从性差,导致病情反反复复,以至于一些过敏性鼻炎的患者慢慢出现咳嗽变异型哮喘或支气管哮喘的表现。


错误3:立即准备用药

正确操作:摇匀药物,并试喷。


根据说明书要求,部分药物用药前需要摇匀。新开封的药物或久置未用的喷雾剂再次启用,应当摇匀后试喷几次,直至水雾连续均匀喷出方可使用。有药物说明书指出,建议超过14天未用的鼻用喷雾器再次使用前需进行试喷。对于该时间并无统一意见,建议结合具体说明书。


错误4:使劲吸了吸鼻涕

正确操作:擤净鼻涕,清洁鼻腔


使用喷雾剂前应先擤净鼻涕、清洁鼻腔,可辅助使用盐水冲洗清洁鼻腔,有利于药物均匀、充分作用于鼻腔粘膜。


错误5:抬起下巴仰起头

正确操作:保持自然头位,头稍前倾


喷药时候眼睛稍向下看,不要仰头,否则喷入的药物易滑入咽喉部位、导致用药后苦感和呛咳。(别仰头!记住,和干掉一瓶82年拉菲不是一个姿势!)


错误6:将喷头几乎完全塞进鼻孔

正确操作:置入喷头前端


设计良好的鼻喷雾剂是弥散的雾状,有一定的辐射范围,不用将喷头完全伸进鼻腔,只需将其前端置入前鼻孔即可,太近距离的接触反而影响药物喷散的范围,甚至可能导致喷头抵住鼻腔黏膜阻碍药物的正常喷出、影响本次用药的剂量。

图4:使用鼻喷雾剂时只需将喷头前端置入鼻孔,不要将喷头完全塞进鼻孔


错误7:对准鼻根部

正确操作:对准鼻腔外侧壁


喷药时候应保证喷头指向鼻腔外侧鼻甲的方向,而非鼻中隔。建议左手持药喷右侧鼻孔、右手持药喷左侧鼻孔,这样交互操作有利于避免这种错误。

图5:喷头应对准鼻腔外侧,而非鼻中隔


错误8:猛地一喷一吸

正确操作:喷药开始同时轻轻以鼻部吸气


喷药时鼻部轻吸气,避免剧烈吸气将药物吸入咽喉部。(汉子/女汉子,切记此刻纵使你心有猛虎,也请细嗅蔷薇。)


错误9:单手一气呵成

正确操作:双手配合操作


用药操作时建议一手拇指托在瓶底,食指与中指分别放在喷头的两侧,夹住喷头,另一只手按住未喷药侧鼻翼。

图6:一手持药,另一手应轻压未用药侧。图片来源于网络


错误11:擤了擤鼻涕。

正确操作:用药结束后避免即刻用力吸鼻涕、擤鼻涕,以保证药物与黏膜的接触时间和药物吸收。


以上即是常用鼻用喷雾剂使用中的注意要点。对于其规范的使用方法,国内指南并没有详细地描述。2017年basic指南中的一副配图很直观的展示了推荐的鼻用喷雾剂的正确使用姿势(图7),并指出该种方式可以减少鼻腔干燥、出血、疼痛的不良局部反应。同时,也指出了正确和错误的鼻用滴剂的使用方式(图8),应用鼻腔滴剂的患者可以学习。

图7:2017年BASIC指南推荐的鼻用喷雾剂使用姿势。摘自BSACI guideline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allergic and non‐allergic rhinitis (Revised Edition 2017; First edition 2007). Clinical & Experimental Allergy, 2017, 47(7):856-889.

图8:2017年BASIC指南推荐的鼻用滴剂使用姿势。摘自BSACI guideline for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allergic and non‐allergic rhinitis (Revised Edition 2017; First edition 2007). Clinical & Experimental Allergy, 2017, 47(7):856-889.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1
|
白杨
主治医师
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
耳鼻喉科,耳鼻咽喉科
头颈肿瘤的诊断与手术治疗、嗓音疾病的显微手术和激光手术治疗,鼻腔、鼻窦、中耳炎及咽喉疾病的... 更多
去Ta主页
Ta最近的文章 更多 |

热门文章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