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中国高血压患者教育指南》,积极防治脑血管病(一)
2019年01月20日 【健康号】 彭方强     阅读 9498

近期回答患者咨询时,发现很多都是高血压脑出血、脑梗塞患者的家属在咨询患者何时能醒,何时能康复,尤其是有些患者还是青壮年,让人甚是惋惜。殊不知,脑血管病重在预防,其中,防治高血压就是重要的预防脑血管病的方式。在这里跟大家分享《中国高血压患者教育指南》,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近期回答患者咨询时,发现很多都是高血压脑出血、脑梗塞患者的家属在咨询患者何时能醒,何时能康复,尤其是有些患者只有30多岁、40多岁,正是人生的黄金时期,也是家里的顶梁柱。看到这样的情形,心里觉得很惋惜,也很遗憾,因为康复是最后一道防线,有点像亡羊补牢,多数病人的康复过程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远没有那么多奇迹。通过积极控制高血压等危险因素,脑出血、脑梗塞多数是可以预防的。所谓“上医治未病”,就是在病情严重之前积极预防,控制病情或推迟不良结局的发生。

       当前我国心血管病死亡占总死亡的41 %,每年死亡350万,其中70%的脑卒中和50%的心肌梗死与高血压有关。国内外研究均证实,降低高血压患者的血压水平可减少40%~50%的脑卒中和15%~30%心肌梗死危险。因此,控制高血压是心血管病防治的切入点。

        估算2012年我国有高血压患者2.66亿,但治疗率和控制率分别低于40%和10%,原因是多方面的,重要原因之一是患者对高血压的认识不足,存在大量误区且治疗的依从性差。有调查表明,初诊高血压治疗一年的依从性仅为30%,严重影响了高血压的治疗率和控制率的改善。因此,对高血压患者进行教育,提高患者对高血压的危害及长期治疗重要性的认识很有必要。

        高血压常见的认识误区比比皆是,主要表现为,高血压无不适症状,可以不用降压药,凭感觉用药,头晕吃药,头不晕停药;降压治疗血压正常了就停药;用食疗或理疗仪器,不服用降压药;认为是药三分毒,不愿意长期服用降压药;跟着广告走,频繁更换降压药;听信伪科学宣传,相信有根治高血压的“灵丹妙药”等。针对以上错误认识,有必要正面宣传科学的高血压防治知识。

        因此,在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健康教育中心、中华预防医学会的指导下,高血压联盟(中国)、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高血压专业委员会联合组织制订了《中国高血压患者教育指南》。这里向大家分章节分享指南的内容,希望大家了解更多高血压相关的知识,有利于高血压的治疗。

                   • • • • •

  • 高血压的基本知识

        1. 血压是怎样形成的

        心脏的收缩、舒张交替进行,推动血液在心脏和血管组成的密闭循环系统内持续流动。血液在血管内流动时对血管壁造成的侧压力,叫血压。理想的血压是<120/80mmHg(毫米汞柱)。两上肢的血压可有轻度差别。若两上臂的血压差别较大,应按高的一侧的血压值来诊断高血压和评估疗效。脉压是收缩压舒张压的差值,正常为30~40mmHg。脉压增大是动脉硬化的一个指标。无论是健康人还是高血压患者,血压都有昼夜节律的变化。白天,人体较活跃,身体需要更多的氧和营养,相应地需要大量的血液来输送,血压就高些。夜里睡眠时只需最小限度的氧和营养,血压就低些。大多数人一日24小时的血压节律是,随早晨觉醒起床而上升,日间持续处于较高状态,晚上血压逐渐下降,在睡眠过程中降到最低,夜间1~3点为最低谷。

        季节和环境温度的变化会使血压波动,冬季血压水平要比夏季高些。血压也会因运动、排泄等活动和兴奋、紧张、愤怒等情绪变化而升高。健康人血压暂时升高会很快恢复,如果出现慢性血压持续较高的状态,就成了高血压。

        2. 高血压的定义

        在未使用降压药物的情况下,非同日3次测量上肢血压,收缩压≥140mmHg和(或)舒张压≥90mmHg考虑为高血压。血压水平分级见下表:

血压水平分类和定义(单位:mmHg)

  

        3. 高血压的易患对象

        高血压的易患对象有:摄盐过多、进食高热量食物而缺乏活动所致的超重/肥胖、长期过量饮酒、吸烟、缺乏运动、长期精神压力大、有高血压家族史、男性≥55岁及更年期后的女性。有以上危险因素之一者,建议每6个月测量1次血压,并改变不良生活方式,预防高血压的发生。

        4. 我国高血压的流行状况

        1959年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仅为5%,2002年上升到19%,估计每年新增加1000万例患者,估算2012年15岁以上人群患病率24%,全国高血压患者达2.66亿。可见,伴随人口老龄化、城镇化的进程,生活方式和膳食结构的改变,高血压患病率呈增长态势。同时应注意,现在高血压越来越年轻化,儿童和中青年高血压的患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

        我国心脑血管病现患人数2.9亿。 每年约有350万人死于心脑血管疾病,占总死亡原因的首位(41%),平均每10秒钟就有1人死于此病。我国现有脑卒中患者至少700万,心肌梗死250万,这些患者超过一半存在不同程度的残疾。心脑血管病死亡人群中,一半以上与高血压有关。

        5. 如何早期发现、确诊高血压

        大多数高血压患者通常无症状,很多患者根本不知道自己血压高,是体检或偶尔测量血压时才发现血压高,故高血压被称为“无声杀手”。有些患者是在发生了心脏病、脑卒中、肾功能衰竭需要透析时才知道自己的血压高,所以建议正常血压成人每两年至少测量一次血压。强化各级医疗机构首诊测血压制度,到医疗机构就诊,不管看什么病,均要测量血压,以便早发现、早治疗高血压。有头晕、头痛、眼花、耳鸣、失眠、心悸、气促、胸闷、肥胖、睡眠打鼾、乏力、记忆力减退、肢体无力或麻痹、夜尿增多、泡沫尿等症状,提示可能血压高,要尽快就诊。

        有关高血压的体格检查包括:正确测量血压和心率,必要时测定立卧位血压和四肢血压;全面的心肺检查;检查四肢动脉搏动;听诊颈动脉、胸主动脉、腹部动脉和股动脉有无杂音;测量体质量指数(BMI)、腰围及臀围;触诊甲状腺;检查腹部有无肾脏增大(多囊肾)或肿块等。仔细的体格检查,有助于发现继发性高血压的线索及明确是否有靶器官损害。

        6. 高血压患者需要做哪些实验室检查

        基本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血液生化(血钾钠氯、血肌酐、尿酸、血脂、血糖)、心电图、胸片等。

        高血压会引起心、脑、肾、全身血管等靶器官损害。为了了解靶器官受损害的情况,必要时选择下列检查:

        心脏:超声心动图、运动试验、心脏冠状动脉CTA、冠状动脉造影、心脏放射性核素显像等。

        脑:脑血管多普勒超声、颅脑CT和磁共振检查、脑血管造影等。

        肾:尿微量白蛋白、尿白蛋白定量、肾脏超声。

        血管:颈动脉超声、下肢动脉超声(尤其对吸烟和肥胖者),踝臂血压指数,这些是检测血管结构和功能的无创方法。眼底视网膜血管是体内唯一可以直接看到的活体血管,是观察全身血管损害程度的窗口。视网膜小动脉的变化可提示全身小动脉,特别是脑部小动脉病变程度。

        24小时动态血压监测可获得详细的血压数据,能实际反映血压在全天内的变化规律,以指导用药。对于年轻患者,难治性高血压(顽固性高血压),阵发性头痛、心悸、多汗,贫血水肿,突眼消瘦,小剂量利尿剂即出现低钾并伴有肢体无力或麻痹等症状者,应做一些特殊的血尿化验、腹部超声、CT、动脉造影、磁共振检查,以查明是否有继发性高血压。老年难治性高血压要考虑粥样硬化所致的肾动脉狭窄的可能。


参考文献:中国高血压患者教育指南,中华高血压杂志,2013年12月第21卷第12期。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3
|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