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视眼的社会性与社会的“近视”性
2018年08月07日 【健康号】 赵婧     阅读 6493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赵婧

 

全网发布:2014-01-05 16:58 发表者:周行涛 

    众多学者一直为近视眼的临床防治和基础研究而努力,但是还没有找到揭开近视之迷的理想的“钥匙”。我们是1993年开展近视激光手术的,2002年被卫生部批准为近视眼重点实验室,在积极探索近视眼特别是病理性近视眼的发病机制,包括通过家系研究寻找可能的相关基因,同时进行激光矫治近视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开拓新的术式LASEK/epi-LASIK,开展个体化切削和超高度近视的有晶体眼人工晶体植入,开展飞秒激光研究,开展青少年近视防控包括光发育档案的研究等,许多工作仍有待检验,但近视眼已似乎越来越多。从社会学的层面,对近视的防治及相关问题的认识,不仅仅是医生的本份,也应该是全社会有科学的认知。贴一篇以前写并发表的科普,作了些新的修改如下:

                 近视眼的社会性与社会的“近视”性

复旦大学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周行涛

    眼是重要的感觉器官之一,视神经是第二对脑神经,外界的信息80%以上通过视觉而获得。近视眼是眼科屈光不正这一最常见病症中的最重要类型,我国人群患病率约为33%,即近4亿。600度以上并伴有眼底改变的病理性近视眼,全民的患病率在1%左右,即至少也在千万以上,这庞大群体更需要关心,因其病理形态学的改变如巩膜变薄、胶原异常的复杂机制是迷中之迷,临床可并发后巩膜葡萄肿、视网膜脉络膜病变包括视网膜脱离及黄斑出血、变性等。

    显而易见,近视眼特别是高度近视或病理性近视的防治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但近视的发病机理及防治上确实有许多难啃的硬骨头,基础研究的突破不易。在科学探索不断超越人类自我的今天,近视眼仍被认为是眼科最突出的未解难题之一。在我国,人们对解决近视眼的要求是如此迫切,使近视眼已不仅仅是医学问题,更成为引起广泛关切的社会问题。

    通常百姓对近视的反应是沮丧和无奈,特别是做家长的听到孩子的检查结果为近视,更常伴有全家的紧张不安,这或许已是中国国内社会心理中最为普遍性的焦虑之一。甚至在社会生活中遭到常态性的隐性的歧视,比如就业等选择上,近视常被作为“不合格”的借口。当前各种招工找生时对近视者的不合理限制是需要商榷修正的一种社会偏见,折射出国内对近视眼的不合乎科学的担忧和社会的“近视”性。

    但是,我们需要明白,从光学的角度而言,近视的本质仅仅相当于一架照相机聚焦模糊:因为镜头、镜筒、底片等各种组件的光学不配适,即眼的各屈光成分之间的平衡的失常而呈现的近视(负号表示)屈光状态。当人类的眼光暂离眼科的范畴而落在数轴上,会发现零只是最偶然的情况,绝大多数不是为正,就是为负。这一普遍性的原理也体现在人眼的屈光状态上,负(近视)或者正(远视)的几率要大于“0”(平光)。因此,对于单纯性近视,绝大多数轻中度近视,只要能做到定期随访和眼底检查等,并不需要忧心忡忡。

    而且,人类眼的屈光状态向近视过渡是自然的要求,且人一生中对屈光的生理要求是随年龄而演变的,如小于18岁时,+2.50DS~+1.50DS可能较好,在18~30岁阶段,+0.50DS可能为佳,又比如到55~70岁,如果有一眼在轻度近视-2.25DS~-1.50DS,对于阅读等是非常有帮助的。轻度近视甚至中度近视,如果不合并眼底异常,矫正远视力亦在1.0以上,不能认为是“有病”。我们这个社会,对于单纯近视的恐惧和歧视,是多么不应该!

    更不应该的是在“全民恐近视”的情形下出现的名目繁多的“治疗假性近视”让大众眼花缭乱,离科学防治背道而驰。流传甚广的其中一个概念是“假性近视”,“假性近视”有很大的“人气” ,几乎每位家长在听到自己孩子为近视时常常脱口而出:“是假性还是真性?”。甚至许多眼科医生,也为自己的孩子“假性近视”而苦恼。许多人相信“近视眼有真假之分”,“假性是真性的可逆或早期阶段”,“可以用药物或特殊镜片或设备防治假性近视”。也有很多人想当然觉得“近视由假性变真性,完全是用眼过度使然”。

    实际上,这个在上个世纪60年代流行于我国的学说,并非科学定论。所谓假性近视眼只是青少年近视中的一个非常小的比率(可能不超过3%):是一种近视现象,但本质上不是近视眼,现象不等于本质!举例:一个6岁男孩,被诊断为“100度假性近视”,视力只有“0.6”,经过1年针对“假性近视”的“治疗”,摘掉了眼镜,视力恢复到1.0。笔者发现后给予客观验光,结果证实是是100度远视,说明原本就是远视,根本就不是近视,本来就不需要戴镜!。另一例14岁女孩“300度近视,100度为‘假性近视’,200度为真性近视”,某种“假性近视治疗仪”治疗后“假性近视”减轻“50度”,裸眼视力由0.1提高到0.2。” 经检查,真正的度数并没有治疗好转,两次检查的客观的眼轴等数据也提示没有任何好转,度数仍在加深。老百姓要认识到,裸眼视力与近视度数是不能等同的,而且视力是一个心理物理学的检查结果,有主观性,事实上裸眼远视力的这种“提高”根本不能说明任何“进步”!。“假性近视”的风行反映了国内对近视矫正的急切心情,同时也不排除某些人为或商业的因素。值得思考的是即使在那么商业化的美国和欧洲,“假性近视”的概念及其延伸产品并没有多少人问津!

    在对于近视的验光配镜上以及手术矫正上,也有许多人有认识上的误区甚至普遍性的“近视”:

    在无可奈何的心境下接受了“真性近视”,人们开始急切地对近视的检查和矫正方法千筛万选。首次验光配镜者必须到医院眼科进行全面的眼部检查,排除其它异常引起的视物模糊。只有明确眼的屈光状态,才能给予合适的镜片。成人以自然瞳孔接受主觉验光为多,经过眼科医生或验光师的插片,找到最佳的镜片度数。虽然电脑验光以速度快见长,散瞳后的电脑验光准确性亦有提高,但不宜直接作为眼镜的度数。参考电脑验光的度数或轴向可以提高验光效率,但要再次强调,绝不是以电脑读数代替验光结果。在许多人印象里“扩瞳验光才是最准的”,从配镜角度看,这一认识却并没有全对,因为扩瞳下的屈光状态并非是生理状态。应用综合验光仪进行验光,才可以尽最大努力让近视者获得清晰、舒适、持久的视力。无论扩不扩瞳的验光,配镜处方以医生或专业视光师的医嘱为准。

    青少年验光需要注意调节问题,传统认为要睫状肌麻痹下验光即“散瞳验光”。验光在平时亦可进行,而不是人们老观念里“一定要寒暑假验光” ,因为托品酰胺等短效睫状肌麻痹剂,瞳孔在6~10小时后即可恢复正常。例如0.5%托品卡胺眼药水每5分钟点一次,共2-5次,等候约20分钟即可检影验光。如果是6岁以下儿童,或者高度远视或伴有斜视者,则必须用1%阿托品眼药水,每天3次,连续点3~5天后再验光。

    有些家长会抱着“早戴眼镜越戴越近”等陈旧观念,毫无根据却拒绝为孩子配镜矫正。科学而言,应该是根据验光的结果,结合视力要求、眼位、眼肌运动、是否有弱视等综合考虑配镜处方。比如低度近视者,裸眼视力大于或等于0.6、矫正视力达1.0或以上,不必配镜矫正。如果裸眼视力0.6以下,看远时不能看清目标,或对远视力有较高要求,则需要配镜。中、高度近视者,配戴合适的眼镜会改善日常学习、工作和生活所要的视觉质量。高度数时(大于600度)首次选配的眼镜不要求全部矫正,以耐受度数为宜,适应后再予以全矫。散光矫正的原则是无症状的散光不配,有症状的散光既使度数较低也予试配。高度散光可先低配,适应后再调整。

    相当一部分人包括近视者谈到角膜接触镜(隐形眼镜)的问题时,十有八九表示“隐形眼镜很危险,很容易发炎的”,尽管他们从无真正体验。这反映了一个客观的要求:最好在医院或设有隐形眼镜保健的专业视光诊所验配角膜接触镜,因为验配隐形眼镜是医疗行为,必须重视并发症如角膜炎症等。其实规范配戴和护理下,角膜接触镜是相当安全的,而且优点显著。接触镜分硬性和软性两种。硬性镜透光好、牢度强。软性镜透氧好、柔软亲水,病人配戴易适应。高透氧的硬性镜适应症较宽。软性镜则适合一般近视眼,普通软性镜可矫正1.0D内的散光。软性散光片可矫正较高些的散光。近年来,国内对于高度近视、高度散光等给予高透氧硬性角膜接触镜的验配越来越受到注视。

    从美国FDA批准准分子激光手术矫正近视以来,在这一领域的进步之迅猛是前所未有的。但国内大众心理却常表现在两个极端:第一种是神化手术效果,近视激光手术“一了百了”。事实上高度数比如1200度以上的近视用激光矫正的预测性、安全性和稳定性还有待提高,甚至需要改屈光晶体的手术,对于超高度近视比如1200度以上近视,在适应症确凿的前提下,进行有晶体眼人工晶体的植入是一个让人期待的方向之一。而且对于病理性近视眼,手术后远视力得到提高后,仍然不能放松对眼底的定期随访。另一种对立的观念是完全否定近视激光手术(持这种想法的人已日渐减少),即以讹传讹的所谓“治标不治本”“反弹很厉害”“角膜会很危险”,无视这样一个事实:对于低中度近视和部分高度近视而言,这么多年实践已证明激光手术效果确实、稳定而且可靠。而且更重要的是,确实给广大近视者带来了方便,提高了生活质量。

    当前社会对近视和近视的防治包括近视手术等问题上还存在着其他谬误和短视性的行为,非常需要理性的认知。期待一个从容的社会环境,对近视,对患有近视的人。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1
|
赵婧
副主任医师/副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
近视防治便民门诊,宝...
各类成人近视矫正手术(全飞秒Smile,飞秒激光Lasik,表层手术等),儿童青少年近视综... 更多
去Ta主页
Ta最近的文章 更多 |

热门文章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