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明原因腹胀、发热!没想到元凶竟是一只“虫”
2021年04月08日 【健康号】 国敬芝     阅读 8567

导语

一起了解一下~

寻踪觅迹

2020年10月12日,一如往常的周一上午,检验科临检室繁忙而有序的检验工作正在进行着,突然来自血液科高大夫的电话打了进来,“程老师,我们科9号收治了一例腹胀发热的病人,结合病人情况,需要您帮我们看看会不会是感染了疟疾?”很快病人的血样就送了过来,程永红老师熟练地制片,染片,显微镜下查找疟原虫,同时加做了疟原虫快速诊断(RDT)检测,很快RDT结果出来了,在非恶性疟反应区出现了阳性,难道真是其他类型的疟原虫感染?经过反复对厚、薄血膜“地毯式”的搜索,镜下并未发现疟原虫。



但这快检出现的阳性怎么解释呢?会不会是其他寄生虫感染的交叉反应?抱着这样的疑问,经过与主管医生高大夫及患者反复沟通,为了慎重起见,又将该血样送至疾控部门复核,同时嘱咐患者留取大便样本排查寄生虫。



10月14日外送的血样结果排除了疟原虫及其他血液寄生虫感染。三日后,患者的大便样本终于姗姗而至,生理盐水涂湿片,镜下好多大小不等,但结构又明显异常的折光性差的小圆球引起了程老师的注意(图1),将湿片转高倍镜辨认,进一步染(图2),瑞吉氏染(图3),观察到这样成团或散在分布的圆形虫体,大小不均,立体感强,大部分中央可见透亮空泡,核呈月牙状或块状被挤在边缘,少部分呈颗粒样和阿米巴样,经过省内外专家的指导解惑,确认“元凶”应该就是它了----人芽囊原虫。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1—图3)

无独有偶,11月27日,一例以“急性白血病”收治血液科的病人血常规显示白细胞极高、重度贫血、血小板极低,WBC:105.3×109/L,RBC:0.69×1012/L,HGB:37g/L,PLT:16×109/L,加做了“外周血细胞涂片”后,镜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量富含空泡的嗜酸性粒细胞(图4),并未见原始及幼稚细胞。



接下来几天骨髓结果也仅提示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白血病相关基因检测回报阴性,相关检查也排除了结核及其他过敏性疾病。那么出现这么大比例的嗜酸性粒细胞,会不会是寄生虫感染?让我们在大便里一探究竟吧!一个个中央大空泡,边缘“月芽带”的小圆球再次出现了(碘液染色图5、瑞吉染色图6),看来又是感染“人芽”没错了!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4—图6)

案例总结

人芽囊原虫

是一种寄生在人与动物肠道中的单细胞真核微生物,感染呈世界性分布,高发于热带和亚热带。可分为有症状型和非症状型,临床表现轻重不一,人芽囊原虫可侵入肠黏膜上皮,导致肠粘膜充血、水肿、糜烂、溃疡,炎性细胞浸润等病理改变,感染重者可有消化道症状,如:腹泻、腹胀、厌食、恶心、呕吐,甚至出现发烧寒战等;免疫力低下的人群极易感染,不产生持久免疫力,可重复感染,消化系统肿瘤、化疗患者感染率更高,而且症状严重,持续时间可达数日、数月、甚至几年或更长,治疗十分困难。人芽囊通过粪便中排出的包囊进行传播,传播途径为粪-口传播。



该虫主要寄生在人体的回盲部,虫体大小差异较大,直径4~63μm,多数为6~15μm,包囊直径1-10μm,常以胞浆分离,裂殖,二分裂,出芽等方式繁殖,形态结构复杂多变,体外培养有空泡型、颗粒型、阿米巴型和复分裂型4种类型,粪便中常见为空泡型。也可见无空泡型或多空泡型,最适生长温度为37度,在水中不会溶解,带虫人群约有30-50%,性别年龄种族等在感染率上无显著差异。


病例一中该患者以“上腹部胀痛不适,恶心呕吐,间断反复发热伴寒战一年余”入住血液科,体征吻合。且该患者既往史有行“肝左叶切除术”,肝硬化等,会造成患者一定程度的免疫力低下,易受到感染。



在该病人大便中找到“人芽囊原虫”诊断明确。回报临床后对症驱虫治疗,让我们欣慰的是,经过用药后的复查,患者症状缓解,大便里的虫体也显著减少。最近一次的信息回访患者自感良好,已返回工作地恢复正常上班。第二例患者是以大量增多的嗜酸性粒细胞引起我们注意的,病人也有“食纳差,进食后恶心、呕吐”的体征,该病人的治疗及预后我们会做后续的追踪。

心得体会

人芽囊原虫在低倍镜下与粪便中的其他成分诸如淀粉颗粒,脂肪球,白细胞等较难区分,不注意极易漏检,这就需要我们转移到高倍镜,甚至借助其他染色技术进一步观察、对比才能提高我们的检出能力,进一步培养我们寄生虫识别的敏感力,同时一例小小的标本背后就是一个鲜活的病例,我们检验应该与临床及时主动沟通,每当“不解藏踪迹”的时候更需要我们“抽丝剥茧”为临床找出真正的病因,做慧眼如炬的检验人。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
|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