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不起学区房的你,拿什么拯救孩子的教育
2018年05月25日 【健康号】 赵扬     阅读 8479

几年没见老同学张良,前些天高中同学聚会遇上,险些没认出来。

怎么也不能把当年的鲜肉“小张”,和眼前这个微微佝偻、发际线令人担忧的“老张”联系起来。

不过聊起近况,他一句话就把同情的目光变成了艳羡:“前年买了套学区房。”

张良这套“老破小”房龄几乎赶上他自己,面积不足30平,均价却逾10万。



夫妻俩和双方父母拿出所有积蓄,又找亲戚朋友借了点,七拼八凑了100万首付,好歹是向东城区挺进了150米。

这还不算占家庭总收入40%的月供。

付出了这么大的代价,他女儿上的公立小学也只能算“还可以”。

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还得上各种培训班补习班,加上这些开支,夫妇俩几乎是月光的节奏。

可尽管如此,张良还是此志不渝,痛并快乐着。

无独有偶,闺蜜A的儿子到了上小学的年龄。

作为一干朋友中的“成功人士”,A经过几年打拼成为外企中层,和职位相当的老公顺利跻身“中产精英”行列。

读书工作都不甘落于人后的A,当然也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作为朋友圈有名的鸡血妈妈,A从孩子上幼儿园就开始未雨绸缪。

托遍了人脉,花了一大笔“择校费”,孩子面试家长面试,好一番折腾,总算把儿子塞进了国际学校。

被问起“择校费”到底是多少,A伸出一个巴掌。

我倒吸一口冷气,A叹息:“多少人肯出钱还进不去呢!”

国际学校每年学费近30万,不算各项额外开支,此外还得应付家委会五花八门的义务工作。

这些都还好,最难以适应的是从鸡头到凤尾的巨大落差。

儿子的同学非富即贵,五百强高管是标配,他们为了近十万的海外游学费用挠破头的时候,儿子的富二代同学和父母坐着破冰船去南极。

“你的孩子在动物园看狮子,人家的孩子在非洲大草原看狮子,”A苦笑道,“人跟人的差距真不是一般大。”

可对于当初的决定,A仍旧无怨无悔:“层次和眼界到底不一样。”

转眼之间似乎每个人都在为孩子的教育而焦虑,一提起幼升小、学区房和孩子教育,为人父母的个个有一肚子辛酸,未婚的则日常恐婚恐育。除了金字塔尖的一小撮幸运儿,大概谁也不能幸免于难。

到了这时候你才明白,“中产”和“精英”只是层比纸还薄、一戳就破的遮羞布。

更多既买不起学区房,更没钱送孩子上国际学校的伪中产、真普罗大众,难道就注定与优质教育无缘了吗?

事实当然不是如此,以下几点每一位家长只要有心都可以做到,不需百万年薪,也不需千万学区房,却是行之有效的“自救”良方:

1.端正心态,别把你的同侪压力转嫁给孩子

学区房该不该买?国际学校要不要上?答案要根据每个家庭的实际情况而定。

在作出决定前,不妨先问问自己,这么做的目的是什么?为此付出的代价是否成比例?

相信每个家长都会说“为了孩子好”,然而仔细一反省,你“鸡血”的原因或许来自攀比心态和同侪压力:

同事买了学区房,我也得买,不然我就是撸瑟;

表姐的孩子上了私立学校,我的孩子也得上,不然我就是撸瑟;

邻居家的孩子考满分,我的孩子考70,我简直是撸瑟中的撸瑟……

没有哪个爱孩子的家长愿意让孩子沦为攀比和秀优越的工具,但是浮躁的社会风气确实会让我们迷失教育的初衷,一个不慎就会落入窠臼而不自知。

请反复提醒自己,教育是为了培养孩子完善的人格,赋予ta适应社会的能力——除此之外的“教育”都是耍流氓。

更严重的是,攀比带来焦虑,你的焦虑情绪会传染给孩子,在他人格形成的重要阶段造成严重不良影响。

在对孩子说出“我是为你好”之前,请先说服你自己。

2.勤于思考,拒当“含辛茹苦”的懒家长

想必没有哪个家长肯承认自己是个懒惰的家长。

你早晨六点起来做早餐,忙了一早上把孩子送去学校,又赶去公司打卡;

晚上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家,没顾上喝一口水就开始检查孩子作业;

休息日,你早没了休息日,陪着孩子转战各个培训班、补习班;

更不用说你还为了还学区房的房贷拼死累活、当牛做马,不感动中国简直说不过去……

然而现实是,你只能感动自己。孩子非但不领情,还越来越不待见你。

每个成年人都知道,努力未必会有回报,努力错方向更是南辕北辙。

可是到了教育孩子这件事上,许多家长却忘了这一点,出了力就要求孩子用成绩回报。

别再用战术上的勤奋掩饰战略上的懒惰,多停下来反省和思考,孩子需要的究竟是什么,这样你的努力才会产生价值。

3.不断学习,把教育当成一门终身学问

你是合格的父母吗?

90%以上的父母大约都会回答是。

如果换个问题,你学习过怎么为人父母吗?

能作出肯定回答的或许就所剩无几了。

事实上,没有人天生会当父母,在孩子的每个身心发展阶段,家长都需要不断学习,不断完善自己的教育理念。

学习方式多种多样,阅读权威教育专家的著作、利用碎片时间阅读公众号文章都可以丰富你的理论知识,让你更“擅长”当家长。

与孩子及时沟通和交流也是学习的一种,再多的理论也需要在实践中总结经验。

4.承认差距,善于利用多种教育资源

以上方法不是为了否定优秀学校的过人之处,教育资源之间确实存在客观的差距和不平等。

我们要的不是精神胜利法,而是心平气和地承认客观差距,然后尽力弥补。

A.培训班和辅导班

一提到校外教育,首先想到的必定是五花八门的培训班和补习班。

现在的孩子不管读的是公立、私立还是国际学校,几乎没有不上课外培训班的。

我有个堂姐是培训班狂人,小侄女今年上二年级,日程表让我汗颜。帮她算了算,每周要上七个课外培训班:钢琴、绘画、芭蕾、外教口语、乐高、围棋、数学思维……

双休日只有半天休息不说,工作日也要抽出好几个晚上,余下时间得练琴,学校功课也不能落下……

小侄女读的是普通公立小学,但是这些七七八八的培训班费用加起来,已经不亚于私立学校。

付出大量时间和精力,能收到多少效果不得而知。

倒是小侄女每次都是没睡饱的样子,小小年纪已经隐隐约约有了黑眼圈。

B.Home-Schooling

第一次知道“在家上学”这个概念,是在两年前的飞机上。

邻座坐着对母女,小姑娘大约八九岁,圆脸大眼睛,很可爱。

不知不觉就和她妈妈攀谈起来,问起孩子上几年级,她妈妈回答:“她不去学校,home-schooling,在家上学”。

见我不明就里,小雯妈妈给我科普了“在家上学”的概念。

原来有一部分家长选择不把孩子送去学校,而是自己承担起学校和老师的职责,在家中亲自教授子女。

这种做法在美国十分普遍,是和公立、私立以及教会学校并立四种主要教育形式之一。

在国内这种做法比较鲜见,但是截至2017年2月,已经有6000多个孩子在家接受教育,作出这种选择的家长越来越多。

选择“在家教育”的家庭动机各异,有的是因为孩子患有ADHD(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有的是因为孩子难以适应学校氛围;还有像小雯妈妈这样,仅仅因为教育理念不同。

小雯妈妈曾是广告公司总监,为了亲自在家教孩子读书而毅然辞职。

我佩服她的勇气。

小雯妈妈告诉我,“在家上学”也有很大的风险,学籍就是个大问题,作出这一决定后,不得不完全放弃国内教育体系。而且随着孩子年龄增长,家长的知识储备和教育能力不一定能跟得上。

至少目前阶段,这是一条不适合大多数人的荆棘路。

C.线上学校(onlineschool)

比起上一代人,这个时代获取知识的途径更加多元化。

近年国内外兴起的线上学校是教育的新趋势。

线上教育最大的优势是成本低廉。

线下课程动辄上万,而一套优质线上课程一般只需几十元至数百元,可以反复学习,使用得当的话,收获不比线下课程少。

其次,线上教育对场地和时间没有任何要求,只需一台上网设备,随时随地可以上课,将碎片时间利用起来,不用在各个培训班之间疲于奔命。

家长还可以陪伴孩子一起学习,言传身教,形成良好家庭学习氛围。

可以说,互联网时代海量的教育资源是取之不尽的宝库。

但是这座宝库的钥匙只掌握在善于思考和甄别的有心人手中。拥有50万付费用户的线上教育平台“ahaschool”就是这样一把钥匙。

ahaschool是一所由三位爸爸创建的第二课堂,围绕7大核心能力(心智自立、广阔视野、数理工程、艺术修养、多元思维、沟通协作、解决问题),为4-18岁的孩子定制优质课程,60多个精品课程涵盖通识、科学、学习力、文史、英语、艺术、数学等各个类别。

教育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千万学区房和学费30万的国际学校都不能让你一劳永逸,无止境的攀比和无止境的焦虑只会让人忘记教育的初衷和本源,而焦虑和浮躁更是教育的大敌。

如果你还在为孩子的教育而焦虑,不妨静下心来,思考一下教育的本源,它无关财富,地位,学区房。它关乎鼓励,自信和勇气。

学区房或许能为孩子赢得一条领先的起跑线,然而最重要的从来不是起跑线,而是你能不能坚持陪伴孩子跑完全程。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1
|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