妊娠期用药那些事儿
2018年08月28日 【健康号】     阅读 8776

20世纪60年代西欧各国发生了孕妇因服用沙利度胺(反应停)治疗妊娠呕吐,导致多例新生儿出现“海豹”短肢畸形,唤醒了全世界对妊娠期用药安全性的重视。随后又发现母亲怀孕期间服用己烯雌酚(乙菧酚)保胎,女儿在少女时期容易发生阴道透明细胞腺癌。自这两起影响巨大的医疗事件后,无论医生还是孕妇都对妊娠期的用药格外慎重,唯恐用药不慎导致发生胎儿畸形或其他有害影响。但女性妊娠期长达280天,难免遇到有意或无意使用药物的时候,那么哪些药物在妊娠期可以使用,哪些药物对胎儿的危害性较大呢?市场销售的药物品种众多,大部分药物不可能做孕期使用安全性的实验研究,很多中药制剂缺乏相关药理和毒理作用的研究,因此在临床咨询时,医生一般是根据妊娠期用药现状及不同阶段胎儿对药物致畸敏感性的差异,给出相应的建议。

妊娠期用药的选择

世界卫生组织 (WHO)对不同国家和地区妊娠期用药状况的调查显示 ,86%孕妇妊娠期至少使用1种药物,平均2.9种,在国内早孕门诊咨询中 ,对孕早期使用药物(口服或外用)的咨询占首位 ,有相当一部分孕妇在未知怀孕的情况下使用了一种或多种药物。孕早期是胎儿发育的关键时期,容易受到药物的影响。但在受精后的最初2周内使用药物一般是不必担心的,因为此时药物的副作用表现为“全”或“无”,“全”即发生自然流产,本次妊娠失败,“无”即无影响,不必担心后遗效应。因此在这一时期用药不会对可能出生的婴儿产生影响。而在受精后的4-6周是胎儿发育的关键时期,药品使用不当,极易导致胎儿畸形。很多人认为中药为比西药安全,口服中成药问题不大,但实践发现,一些常用的中药如柴胡、黄连、大青叶、板蓝根等也属孕妇禁用或慎用药,因此含有这些成分的常用药其安全性有待进一步评价。下面介绍几种妊娠早期的常用药物:

1. 叶酸

研究证明,妊娠前期开始使用叶酸可降低胎儿神经管、心血管系统、泌尿系统和四肢畸形的发生率,妊娠期使用叶酸能够减少自发流产、胎盘早剥和子痫的发生率。1992年起美国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建议所有可能怀孕的妇女每日常规增补0. 4 mg叶酸。随后英国、加拿大等许多国家也提出了类似的建议。按照国外的经验,叶酸的补充是非常有意义的,同时也是安全的。所以我国近10年来开始在育龄妇女中推广孕前3个月开始补充叶酸,建议持续口服至妊娠3个月。有些女性担心服用叶酸会加重妊娠剧吐、自然流产是没有科学依据的。

2. 抗微生物药

妊娠期应用抗生素治疗有症状的细菌感染或预防无症状的细菌感染、胎膜早破、B 族链球菌感染,可使孕妇和胎儿受益。妊娠期应用较为安全的抗生素包括青霉素、阿莫西林克拉霉素、大部分的头孢类抗生素、美罗培南红霉素等。而庆大霉素、喹诺酮类抗生素、制霉菌素、病毒唑等不建议在孕期使用。

3.性激素类

口服避孕药在妊娠期没有必要使用,但并没有确切证据证实其在妊娠期不慎使用增加胎儿畸形的发生。黄体酮作为天然孕激素,可用于因黄体功能不足、孕酮缺乏导致的先兆流产的保胎治疗。但另据报道:孕早期使用大量的黄体酮会使胎儿脊柱、肛门、四肢等部位发生畸形发生率增加8倍。因此黄体酮的使用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不能无限制地用于临床保胎。左炔诺孕酮虽然属于高效孕激素,但在妊娠期禁用,目前还没有研究证实其在孕期使用可能造成的不良结局。

4.妊娠期危险药物

妊娠期危险药物是指因目前尚无可选择的替代药物,或不能突然撤药以免造成更严重后果等原因,妊娠期妇女仍需使用有潜在危险或危险的药物。主要包括:丙戊酸、奥卡西平卡马西平、苯妥英等抗癫痫药物;环丙孕酮、睾酮、米索前列醇等性激素;四环素、多西环素和金霉素等抗生素;依那普利,阿替洛尔等抗高血压药物;去甲替林、阿米替林等抗抑郁药物。

美国食品和药品监督管理局( 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根据药物对胎儿的危险性将其划分为 A,B,C,D,X的5个等级,成为世界卫生组织和多数国家采用的参考标准(表1)。这种等级化的药物安全性理念为临床选药用药提供框架性的指导。妊娠期用药应充分考虑到疾病与孕妇的实际情况,总的原则是“减轻孕妇痛苦,减少胎儿损害”。最后我想对给各位准妈妈们说,为了自己和胎儿的健康,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孕前查体,争取在健康状态下妊娠。

(2)妊娠期使用药物时,特别注意服用中药时,一定要依据辨证论治体系诊断和用药,避免盲目用药或尝试用药,杜绝自行用药。另外,孕妇保健品种类也很多,参差不齐,选用应极为谨慎。

(3)保证药物质量。一定要在正规药品销售门店或医疗机构购买药品,避免使用不明来源的药物;

(4)向医师和药师咨询,在专业医师指导下用药。

(5)密切监测胎儿情况。无论是否使用药物,妊娠期妇女出现不适时,均应密切监测胎儿情况,避免因为疾病或药物影响胎儿的正常生长发育。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
|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