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糖尿病遇上肾病!5个你最应该关心的问题
2018年11月13日 【健康号】 爱肾网     阅读 8493

医生这些话,你应该听

得了糖尿病就已经够让人悲催了,如果再遇到肾病,感觉就跟天塌了一样。很多人有这样的侥幸心理,觉得自己得了一个病,就应该不会再有其它病了。其实这是一种很荒谬的想法,要知道很多疾病都具有连带性,糖尿病和肾病也是如此紧密相关。

糖尿病会引起肾功能衰竭!对于这点,许多糖尿病患者直到透析了都不愿意接受这个事实。对于这些拒绝相信的透析患者,我们这些肾内科医生常感到痛心疾首。因为如果这些患者能够早些认识到,得到肾内科医生的照护,也许能推迟透析的时间。

糖尿病与糖尿病肾病的一步之遥

我国是肾脏疾病大国,平均10个人中就有1人有肾脏疾病。尿毒症是肾脏疾病的终末期状态,随着医疗条件的改善,人均寿命的延长,许多肾脏病患者可能最终会进入尿毒症透析阶段。

在欧美等发达国家,引起尿毒症的首要疾病就是糖尿病,在我国慢性肾小球肾炎仍是导致尿毒症的首要疾病,但是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即将代替肾小球肾炎成为尿毒症透析的首要病因。

因此对于糖尿病人群来说,提前预警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十分必要。

为什么糖尿病会引起肾脏损害?

这也是在临床中患者经常问到的问题。不过非常遗憾,至今也没有一个非常确切的机制可以完美的解释糖尿病和肾脏疾病之间的关系。

但通常认为糖尿病肾病是多因素参与,在一定遗传背景下结合多种危险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其中遗传因素我们无法控制,但是其他的危险因素,如高血糖、高血压、高蛋白摄入、血脂异常、吸烟等等是我们可以控制的。

所以并不是所有的糖尿病患者都会发展成为糖尿病肾病,大约有30-50%的患者可能会患有糖尿病肾病。

糖尿病肾病有哪些诊断指标

首先我们要先知道平常医生是依靠什么来诊断糖尿病肾病。虽然目前对于糖尿病肾病的诊断还存在争议,但主要根据《糖尿病肾病防治专家共识》(2014年版)建议,主要包括尿白蛋白/肌酐比值(ACR)> 30 mg/g或肾小球滤过率(GFR)< 60 ml/min/1.73 m²持续超过3个月。

在临床上如果来就诊的糖尿病患者存在:

  • 大量白蛋白尿。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伴任何一期慢性肾脏疾病。

  • 在10年以上糖尿病病程的I型糖尿病中出现微量白蛋白尿,临床医生就会警惕糖尿病肾病的存在。

专业医生会根据已有的实验室检查进行的判断,但前提是糖尿病患者有意识的来就诊。

糖尿病肾病发病过于隐匿

早期(I-III期)患者多无症状,许多患者来就诊时已经是IV期甚至V期了(具体分期见文末),病变已经不可逆,治疗起来非常困难。因此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定期进行肾脏方面的检查就十分必要。

(通常肾脏方面的检查包括尿常规、尿蛋白定量、尿白蛋白/肌酐、血肌酐、血尿素氮、泌尿系B超、肾血管彩超。)

  • 血肌酐、血尿素氮、泌尿系B超、肾血管彩超这些指标并不敏感,这些指标异常通常意味着肾脏功能的一大半已经丧失。

  • 尿液的检查无创、简单、便宜、更加敏感,适合对糖尿病患者进行常规筛查。

  • 尤其是尿白蛋白/肌酐,可以早期发现肾脏损伤,建议糖尿病患者每3-6个月进行筛查。

  •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也预示着糖尿病肾病的发生,每年建议糖尿病患者进行至少一次眼底的检查。

提前发现糖尿病肾病的蛛丝马迹

虽然多数早期糖尿病肾病并无临床表现,但是出现以下这些表现就要警惕了。

糖尿病病史超过5年、腰酸、夜尿增多、尿中泡沫增多、水肿、头晕、乏力、视力下降、肢端麻木、纳差、恶心等均有可能提示出现了肾脏损伤,需要及时就诊肾脏内科,进行相关检查明确诊断。

糖尿病肾病虽然可怕,但可防可治,关键在于早期发现,希望每一位“糖友”能够时刻警惕身边的“甜蜜杀手”,保护好珍贵的肾脏。

附:糖尿病肾病分期

-Ⅰ期-

肾小球肥大,呈高滤过状态,肾小球滤过率升高,无肾脏病理组织学改变。

-Ⅱ期-

间歇性微量白蛋白尿期,尿蛋白排泄率正常或运动后增高,肾脏病理可有肾小球基底膜增厚和系膜扩张。

同时,需排除其他因素引起的尿白蛋白排泄一过性增加,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泌尿系感染、运动、高血压、心力衰竭、全身感染、发热、妊娠等。

-Ⅲ期-

持续性微量白蛋白尿期,肾小球滤过率正常,病变仍为可逆性。

-Ⅳ期-

显性蛋白尿期,尿常规检查尿蛋白水平从(+)~(++++),可多达肾病范围的蛋白尿,肾小球滤过率下降,病理有典型的弥漫性肾小球硬化改变。

-Ⅴ期-

肾功能衰竭期,尿蛋白排泄可减少,肾功能异常。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
|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