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急性再障“痰瘀同治”观
2019年04月17日 【健康号】 吴迪炯     阅读 8457

再生障碍性贫血(简称再障)是临床上常见的血液系统疾病,根据其发病缓急、病情轻重又有急性再障和慢性再障之分,前者即重型再障Ⅰ型。祖国医学并无急性再障之说,按发病特点常将其纳入“急劳”、“热劳”、“髓劳”范畴,认为先天禀赋不足或劳伤体气,邪气热毒乘虚而入,中伤骨髓精气,以令精血生化乏源、髓骨亏空是总的发病机理。结合本科室50多年的临床经验,笔者认为,急性再障初期虽病情危重,尚处邪盛正不虚之阶段,以清解热毒,祛邪外出为要是明智的,而若在此基础上酌加祛痰化瘀之品,则将收获更好的治疗效果,现就提出急性再障的“痰瘀同治”观,述诸如下。浙江省中医院血液内科吴迪炯

“痰瘀”致病早载于《内经》,《诸病源候论》指出:“诸痰者,此由血瘀壅塞,饮水结聚而不消散,故能痰也”,进一步明确了痰与瘀的病理关系。而相应的“痰瘀同治”法则首见于朱丹溪·《丹溪心法》,认为单行瘀则痰不消,独豁痰则瘀难除,唯兼施二法方能拔毒而出,其治疗怪病、难病多宗此法。慢性再障的“痰瘀”论治较易理解,久病必瘀、久病入络、久病必虚,最终可致瘀血内阻、痰湿内生,交杂为邪,若留滞于髓骨则旧血不去新血不生,痰阻髓窍更令精气不通,生血乏源。是故,用活血化瘀、滋养肝肾之法治疗慢性再障的临床经验已见不少报道。

而目前,有关急性再障施以“痰瘀同治”法尚属空白,一般认为急性再障初期急用活血化瘀、化湿祛痰之法有弊于患者出血情况的改善,甚至有引起颅内出血、危及生命之隐患。然而经过本科室多年的临床实践验证,凉血解毒酌加“痰瘀同治”法治疗急性再障初期非但没有预见的危险性,反而对于患者血象的恢复具有积极的意义。早在1997年,周小青就提出了“新病入络”说,认为“络病”的本质乃痰瘀交混互结于络脉。而急性再障尉虚标实,虽正气未衰,但其虚早就,无论气血阴阳孰虚,皆当致瘀。此外,急性再障患者热像显著,邪热之毒内陷营血,蒸迫阴血,熬血成瘀,或迫血妄行于脉外,留为瘀血;热灼津,津聚则为痰湿。可见,急性再障形成之时,痰瘀亦早存在,唯被邪热之象掩盖耳,临床上同样当细细体会。而至于出血复行活血、祛痰之法的顾虑,明代医家缪希雍已做了很好的阐述,其“治血三法”中主张“宜行血而不宜止血”,概“行血则血循经络,不止自止。止之则自凝,血凝则发热恶食,病日痼矣”,止血则瘀滞,瘀血不去新血不生,血液不得归经而常复出,当因势而利导之。这也就从理论上解释了急性再障初期兼治“痰瘀”的可行性。

下附典型病例予以说明。患者范某,女,28岁,2004年6月13日,因反复鼻衄、牙龈出血1月余,就诊于当地人民医院,血常规、骨髓常规均提示“急性再障”,予常规环孢素(CsA)、康力龙、糖皮质激素,辅以输血维持治疗。2006年4月9日,患者常规检查ALT 89IU/L、AST 112IU/L、WBC 2.3×109/L,HB58g/L,NE# 0.48×109/L,PLT 21×109/L,提示肝功能损害且总体疗效不佳。介于满月脸、男性体征,自行停服康力龙、糖皮质激素1月余,后于5月16日就诊于我院,当时血常规示:WBC 1.7×109/L,HB54g/L,NE# 0.41×109/L,PLT 14×109/L,门诊骨髓常规示各系增生极度低下:粒红比1.83:1,粒系占21%,红系占11.5%,淋巴占61.5%,巨核细胞1个/片。由于患者坚决拒服西药(同意护肝),在密切关注病情同时,以“凉血解毒”联合“痰瘀同治”暂予治疗,必要时输血支持,并劝其若不效仍当用西医常规疗法,签字同意。中医辨证:急痨髓枯温热型,予清瘟败毒饮加减化裁,方用:知母、黄连、黄芩、栀子、水牛角(先煎)、生地、金银花、连翘、丹皮、红花、桃仁、青皮、竹沥、白芥子、茯苓、姜汁、甘草。急性再障初期以驱邪为先,当避用过于滋腻、温热之品,然又忌于上药苦寒败胃,故采用“连服4日—停服1日—继服”之法,且选择化痰、祛瘀相对性缓者,意在防其过而伤正,同时亦忌于可能的出血危象。此方共服2月,期间患者出现发热恶寒、口腔溃疡等症,加荆芥、防风、苏叶等轻解表寒,白花蛇舌草、板蓝根等清热解毒。整个治疗过程中,患者平均3日复查一次血常规,第1月为:WBC (1.8±0.3)×109/L、HB (48±4)g/L,NE# (0.40±0.12)×109/L,PLT (17±5)×109/L;第2月为WBC (2.5±0.2)×109/L、HB (58±1)g/L,NE# (0.62±0.07)×109/L,PLT (25±3)×109/L。总体有趋于好转,前方去知母、金银花,倍用红花,茯苓,加白术、丹参,再1月后 WBC (2.5±0.1)×109/L、HB (66±3)g/L,NE# (0.64±0.02)×109/L,PLT (35±4)×109/L。基本情况稳定,结合四诊,辨其已进入急性再障中期,按照本科室“凉—温—热”治疗原则(碍于篇幅有限,具体见另一篇待发表文章),予“滋阴健脾”合“痰瘀同治”温之,进一步用“温肾生髓”合“痰瘀同治”热之,后续治疗,1年后血象基本稳定趋于正常,目前门诊随访情况亦无明显反复。由于后两法均有当归、芍药、黄芪、紫草或肉桂、肉苁蓉、淡附子等药味,临床及实验明确已有生血还阳的作用,故较难说明“痰瘀同治”的确实作用,但初期凉法中,通过本科临床比较,其辅助效果已较为明确。

总之,“痰瘀同治”的治疗原则不仅适用与慢性再障,同样可以贯穿于急性再障的整个过程,遵从“凉—温—热”分层治疗和辨证论治的结合,将有利于提高急性再障患者的临床疗效。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
|
吴迪炯
副主任医师/副教授
浙江省中医院
血液内科,内科,血液...
各类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纯红再障,溶血性贫血、地中海贫血等)、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白细胞... 更多
去Ta主页
Ta最近的文章 更多 |

热门文章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