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帕金森病患者规范用药可延缓病情进展
2018年11月06日 【健康号】 王茂德     阅读 9089

帕金森病服药要从小剂量开始,缓慢逐渐加量。前半个月是调药期,不看疗效,只看患者对这个药物是否适应,过了调药期以后就可以逐渐加量。小剂量服药,缓慢逐渐滴定调整剂量,好处是可以避免药物的近期副作用。调药的同时要坚定患者服药的信心,并要避免副作用,患者从中会慢慢感到有疗效。

帕金森病服药要从小剂量开始,缓慢逐渐加量。前半个月是调药期,不看疗效,只看患者对这个药物是否适应,过了调药期以后就可以逐渐加量。小剂量服药,缓慢逐渐滴定调整剂量,好处是可以避免药物的近期副作用。调药的同时要坚定患者服药的信心,并要避免副作用,患者从中会慢慢感到有疗效。

有些药物像左旋多巴,它和蛋白质有竞争,但不是服用左旋多巴就不能吃高蛋白的饮食,而是建议在饭前半小时吃药,这样吸收快,疗效好,作用的时间长,同时通过用餐还可以补充大量蛋白质等营养。

有些患者在饭后服用左旋多巴,因为进餐时摄入不少蛋白质(比如肉蛋奶),所以影响了左旋多巴的吸收,影响药效。因此,一般建议饭前一小时饭后1.5小时服用药物效果最佳。

帕金森病患者在初期,如何确定用药的剂量?

1、看患者对药物的反应,这个药对他是不是有效果,能不能耐受;

2、看患者对服药后的生活质量以及行动功能改善满意不满意。

3、还要关注药物的性价比,尽量减轻患者和照料者的生活负担。

因为帕金森病目前是不能治愈的,用药只能延缓疾病进展。医生在选药的过程中,要通过评价患者的生活质量与运动功能,并结合患者的个人需求作为选药的参考。

1)是否能继续胜任自己的工作

2)是否能继续从事你的业余爱好生活

3)是否能很好地自我照顾

根据这几点,可以和医生共同讨论是否对于治疗效果满意,是否需要增加剂量;通常服用药物某个剂量3天-1周后,没有效果,可能提示药物剂量不够。

什么情况下说明药物服用剂量过大?

帕金森病患者有时为了能够尽可能的延长药物有效时间。以及希望随时能够恢复正常生活及工作能力,自行加大药量及服用次数,最终导致副反应。特别是左旋多巴类药物治疗,大剂量服用产生异动症等副反应。

剂末现象:是指帕金森患者出现服用左旋多巴类药物后,症状有节律性的波动现象,服药后不久症状最轻,几小时后,症状逐渐加重,一直到下一次左旋多巴服用后,症状又减轻。

大多患者在服药1-3年后开始出现这种症状波动,并且逐渐加重,药物有效时间逐渐缩短,甚至每一次服药只有1-2小时的疗效。

解决方法:增加左旋多巴的剂量;维持原有剂量而增加服药次数;改用息宁控释剂;也可加用多巴胺受体激动剂、B型单胺氧化酶抑制剂或儿茶酚-氧位-甲基转移酶抑制剂。

开关现象:是指帕金森患者突然出现症状加重、全身僵硬、寸步难行,但未进行任何治疗症状在数分钟后又突然消失的现象。“开关现象”可以在患者日程生活的任何时间和状态下发生,与服用的时间和剂量无关。可能是多巴胺受体的功能失调引起。

晨僵现象:是指帕金森病患者每天早晨起床后的一段时间里出现症状非常重、全身僵硬,很难活动,但一部分患者过几分钟到半小时会自行缓解,而一些患者则需服用左旋多巴类药物后才能缓解。

因此,提醒帕金森病患者可以通过规范用药,推迟药物剂末及异动症等现象过早出现。

正确认识药物治疗疗效

药物起效的快慢是有个体差异的,但还是循序渐进,缓慢起效比较好,起效过快说明药量过了。而帕金森病的治疗目标也是因人而异的,有的患者对治疗效果要求高,要求症状得到明显控制,完全让别人看不出来;有些人就觉得能控制症状,正常生活就好。所以我们说,治疗的目标跟年龄很有关系,要上班的人要求效果更高一些,而退休的老年人要求就会低一些。

很多的慢性病长期吃药都有耐受性的问题,但效果下降,其实最根本的原因,还是疾病不断进展恶化造成药物效果下降。所以说剂量越吃越大,药物本身的成分耐受是一个次要原因,不是根本的因素。

如果通过药物规范治疗,效果越来越差,且诊断明确的帕金森病患者,都可以作为“脑起搏器”治疗的适合人群,尤其是那些药物(美多巴或息宁)治疗有效或以前有效但长期服用以后疗效减退,出现了“开、关”波动现象(当药物开始起作用时,病人活动自如,处于“开”状态;当药物失去作用时,病人的活动变得困难起来,称为“关”状态)。这种开关波动在多年服用美多巴或息宁的病人中普遍存在,多数在开始服药3~5年以后出现。

对服用左旋多巴有良好反应的原发性帕金森病患者,抗帕金森病药物疗效已逐渐降低或出现副作用,患者的运动症状导致了显著的功能障碍,患者的身体和精神状态适合手术治疗,都可以接受脑刺激器治疗。具体到每个患者能否适合手术还要进行专业评估。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
|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