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缪晓辉论健——看病埋单大有学问
2018年03月28日 【健康号】 缪晓辉     阅读 8872

数年前,我组织一个大型学术会议,因胃疼而委托同事在附近医院挂急诊购买颠茄片,结果:挂号费9元,而10粒颠茄片仅要1元!医生挂号费高于药费天经地义,但到医院挂号购买如此普通和便宜的解痉止疼药物是否划算?

生病看医生,有病吃药,似乎也是天经地义的,但不一定!有时,你可以不吃药;有时,你可以少配药;有时,你不一定要到医院配药。这些不仅涉及药物安全问题,还涉及医药经济学问题。

一、某些病可以不吃药 

感冒可以不吃药;某些腹泻病也可以不吃药;工作劳累后的头痛失眠,也不一定要吃药。感冒发热后,大多数人会要求医生退热、“吊水”,甚至还要求“消炎”(实际上是想用抗生素),于是半夜赶到医院,排队、挂号、看医生、验血、拍片、配药、注射,呆在怪味浓重、通气不良、人员拥挤的急诊留观室,“吊”到次日天明,家人还得陪着熬夜。实际上过半数的此类“吊水”是不必要的!前几年披露的中国人年均吊八瓶水,而欧美国家人年均“消费”仅三瓶,差距就是这样产生的。跟大家算经济账:打的去医院,自己花钱;夸张一点的叫救护车,也得自己掏腰包;第二天上不了班,病假、事假、调休等,损失更不小。还有,你的基本医疗保险的个人账户基金,经这一折腾,几百元就“消费”掉了,以后真有个稍大点的毛病,就得进入“个人支付段”。

二、不要轻易消费你的个人账户基金 

基本医疗保险基金包括个人账户基金和统筹基金两个部分。个人账户基金有四个来源:一是个人缴纳的医疗保险费;二是用人单位缴纳的一定比例的社会医疗保险费;三是用人单位为个人缴纳的启动资金;四是随着保险年限的增加而产生的个人账户资金的利息收入。个人账户的支付范围包括:在医疗机构发生的门诊费用;在定点零售药店的购药支出;住院、门诊特定项目基本医疗费用中,统筹基金起付标准以下的费用。我们要学会算账,如果不是慢性病,那么就尽可能不去消费这笔钱,否则,用过头了,就得由个人支付,超过“个人支付段”后发生的诊疗费用,也要根据不同人群按照不同比例自己支付一部分费用。

三、药品基本不具备存储价值 

首先,药品不是普通商品,消费药品乃无奈之举;购药也不同于购买普通商品,不得随心所欲。 药物具有严格的有效期,你若“囤积奇居”,在家庭小药箱里塞满各种急慢性病的治疗药物,一旦过了有效期,药物就被白白浪费;而在医院或零售药房,药品的购进和售出都有预估,即使有库存,药物也不停地周转,接近有效期的药物,医院或商店会提前处理,或内部协调,或退回生产厂家。而你家庭药箱储存的药物,一旦到了有效期,你怎么周转?比浪费更可怕的是,家里存储的药品给谁使用?如何使用?如何观察不良反应等,都很难把握,如有不当,势必给用药者带来伤害,甚至危及生命。还不得不说,家庭药柜储存着的药物是不能升值的,或者恰好相反。如前所述,尽管个人账户基金只能用于基本医疗,但它具有储存价值,放在账户里基金可以以利息的形式升值。另外,包括本金和利息,不仅都属于你本人,而且还可以继承。因此,你应该储存基金而不是药物。

四、配药不必都得跑医院 

国家基本药物目录上列出的药物可以凭医保卡在药店购买,而付费的模式和比例等与医院并无二致,药店只是为配药者提供了地理位置或时间上的便利。特别要说明的是:配医保可报销药物,你还必须获得医保定点医院医生的处方,非定点医院(如目前的大多数私立医院)的医生处方不能使用个人账户基金购药。

到本文开头的故事。如果患了轻症、急性毛病,而且是在“诊断”上比较有把握的疾病后的用药,诸如解热镇痛药、止咳药、某些止泻药、抗过敏药、跌打损伤药膏、点耳眼鼻的药膏或药水、润喉药物等,甚至是救急的心脏病药物,比如麝香保心丸等,都可以直接在药店购买。这些药物都是一次性或短期使用的非处方药,一般比较便宜。即使是慢性病的长期用药,比如降糖药和降血压药物,这样那样的原因偶尔“断顿”了,也完全可以到药店自费购买最小包装的药物,特地跑一趟医院,花去十倍甚至几十倍的价钱请进几十粒药片,这就太不经济了。大家还要克服长期以来形成的认识误区:即认为医保可报销的药物一定不愿自掏腰包,否则就吃亏了。其实太精于算账可能是得不偿失的。当然,处方药、精神类药物(比如安眠药)和皮肤或肌肉注射或静脉滴注药物,即使是医保可支付药物,药店也是不供应的。 为疾病买单,有很多学问,也有很多算术题,要学会计算,学会管账。本文只能蜻蜓点水,如何进一步细化和管理医疗费用开支,还需读者细心揣摩。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
|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