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天性肝囊肿的治疗进展01
2018年12月08日 【健康号】 赵刚     阅读 8339

肝囊肿是肝脏的良性疾病,可分为寄生虫性和非寄生虫性两大类,前者以肝包虫病多见,后者又可分为先天性、创伤性、炎症性和肿瘤性囊肿,其中以先天性肝囊肿最常见。因肝囊肿通常不引起任何症状,故以往认为其发病率“较低”,但随着B超等影像学诊断方法的广泛应用,肝囊肿已由过去的少见病而成为常见病,而伴随超声介入疗法、腹腔镜等新技术的应用和推广,使得该病的治疗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
1肝切除术:当囊肿较大、多个囊肿已累及整个肝段或肝叶、囊肿有恶性可能(如囊腺瘤)时,可行肝段或肝叶切除术,尽管这种根治性的治疗可以减少囊肿的复发,部分文章报道复发率为0,但必然也伴随着较高的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甚至高达50%,故一般不适用于肝囊肿的治疗。
2囊肿完全切除术:囊肿生于肝脏的边缘并且大部分突出于肝脏表面时,或囊肿带蒂并悬吊于腹腔内时可行囊肿切除,手术时在囊壁最外层与中层之间找到剥离面,将整个囊肿剜除,创面经仔细止血后可用肝针缝合闭合死腔。
3囊肿内引流术:适用于囊肿壁坚厚以及与胆管沟通的囊肿,常采用的方法是囊肿空肠Roux-Y吻合术,但此法易引起继发感染,可同时行导管外引流,术后在肠道功能恢复前导管可以充分发挥引流作用,降低吻合口张力,保证其愈合,而且导管对吻合口有支撑作用,若囊腔内发生感染,还可经导管行囊腔冲洗。将内外引流联合应用较单纯内引流或外引流明显优越。
4介入疗法(穿刺抽吸 注射硬化剂):早在20世纪70年代即有人开展B超引导下肝囊肿穿刺引流,但此法复发率极高;随后Bean等人于1981年采取B超引导下穿刺并注入硬化剂---无水酒精治疗肝囊肿,这一方法大大降低了单纯穿刺引流的复发率,成为经皮肝囊肿介入治疗的一种较为理想的方法。
4.1机制:硬化剂能使囊壁上皮细胞脱水、蛋白质沉淀,从而使其生物学活性消失,失去分泌功能,促进囊壁粘连、囊腔封闭。
4.2适应证和禁忌证:适应证①有症状的,直径在5~10cm的肝囊肿;②多囊肝,以大囊肿为主,需缓解症状者;③患者有迫切要求治疗者。禁忌证①凝血机制不良、酒精过敏及伴有大量腹水者;②囊肿与血管、胆道交通;③全身情况差,不能耐受治疗者。
4.3常用硬化剂目前临床常用的硬化剂有无水酒精、10%葡萄糖酸钙、四环素伏、消痔灵等。
4.4术中注意事项:①注射硬化剂后未见液体旋动回声及囊腔重现,或患者疼痛明显,提示针尖脱出;②为加强效果,酒精回吸收后可再次注入];③如果抽出的量多于注入的量,宜重复注射和抽吸直至抽出的量等于或少于注入的量;④怀疑有胆漏或感染者应先以留置导管引流,待引流液清亮后方可注入无水酒精;⑤对于多发肝囊肿一般应先对较大囊肿行上述治疗,不应一次同时行多个囊肿治疗,防止酒精性肝损坏。
本文选自邱伟等肝胆胰外科杂志,第21卷第1期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
|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