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已经顶过了!
每年的10月13日是“世界血栓日”
2014年3月,国际血栓与止血学会宣布将德国病理学家鲁道夫·魏尔啸(RudolfVirchow)的生日作为“世界血栓日”,以纪念他首先提出“血栓形成”理论,也期望通过这个日子提高公众对血栓的认识。2018年10月13日,是全球第5个“世界血栓日”。小薇在今天就跟你一起重新认识“血栓”这个比癌症还可怕的健康杀手。
现在,寒露节气已过,深秋的天气飘忽不定,时而冷时而热,极易发生脑出血、脑梗塞等疾病,于是坊间就开始流传输液“冲血管”防血栓的预防大招。小薇身边的很多大爷大妈听此也赶快实施了起来。然而,这样的预防招数真的管用吗?
输液真能“冲血管”防血栓吗?
首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血栓。血栓是血流在心血管内壁的剥落处或修补处表面形成的凸起小块。很多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如:脑梗、心梗、肺栓塞等,都与血栓有关。
○在心脏血管中形成血栓,可能引发心肌梗死;
○在脑血管中形成血栓,可能引发脑梗塞(中风的一种);
○下肢静脉血栓脱落来到肺动脉,可能引发大面积的肺栓塞,重则猝死。
血栓的危害很大
但输液“冲血管”真的不能防血栓!
人们常用的“冲血管”的药物可能是以下两类:一是活血化瘀改善心脑循环的,二是脑保护、改善脑细胞代谢的。
静脉输液此类药物确实能够调节血液粘稠度,扩张血管和改善脑部的供血,但这些药物很快就会被机体代谢掉,不能保证血管中不会形成血栓,且盲目输液还可能会带来一些不利影响。
盲目输液会造成:
♦有心脏病的老人输液后可能会增加心脏负担,引发心衰;
♦长期输液还可能会加重肾脏的负担;
♦静脉注射中的一些药物还可能对血管壁造成一定的刺激甚至损伤;
♦如果操作不当、消毒不合格等,可能会因液体污染而出现输液反应,严重时可危及生命。
双手1.jpg
据研究表明,99%的血栓形成没有任何症状及感觉,但因血栓是全身性疾病还是会或多或少给我们一些提示因此,如果出现以下症状,就要引起重视了↓↓↓
1.睡觉流口水
对于老年人来说,睡觉经常流口水可能是因为脑血栓造成咽腔局部肌肉功能不协调导致的,要留意可能有心脑血栓的风险。
2.眩晕
眩晕是脑血栓前兆的常见症状之一,多发生在清晨起床时,高血压患者要特别注意。如果2天内频繁出现眩晕,或是在劳作后、洗澡后也会出现眩晕,就要警惕脑血栓的风险。
3.肢体麻木
腿部麻木,很多时候我们可能都会觉得是被压迫到了,但如果经常出现这种症状,可能是因为其他部位的血栓进入了动脉,导致腿动脉栓塞引起的,此时腿部就会缺血、皮肤苍白且温度下降。
4.肢体肿胀
手臂或腿部出现浮肿,是深静脉血栓最常见的症状之一,特别是在长途旅行、久坐不变换姿势后,浮肿更容易出现。如果肢体出现肿胀且身体一侧伴有疼痛,就要警惕深静脉血栓。
5.呼吸急促或心跳加快
如果突然出现这种症状可能是因为肺栓塞引起,而且还可能会伴随以下症状:感觉胸腔中有震颤、胸闷胸痛、不能做深呼吸;或伴有头晕、昏厥;出现咳嗽不止,咳出黏液或血液;严重时还可能会猝死。
6.皮肤上有红色条纹
当深静脉血栓形成时,皮肤上可能会出现类似瘀伤的条纹,触摸时可感觉到发热。
血栓11.gif
如何正确预防血栓的发生?
1.定期检查
40岁以上男性、绝经女性、肥胖者、有黄色瘤患者、有血脂异常及心脑血管病家族史的人群、有心脑血管疾病如冠心病、“三高”等人群,或者已经发生过脑血栓、心梗的患者,都应该积极定期检查,重视血液流变学、血脂的检测,还需定期做动脉硬化检测或颈部血管彩超检查。
2.增加运动
WHO提醒:连续4小时不运动就可能增加患静脉血栓的风险,所以想要远离血栓,动起来是有效的防控措施。慢跑、游泳、散步、打太极拳等有氧运动都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防止形成血栓。
3.健康生活
饮食结构要合理,减少饮食中的油脂、糖分、盐分、胆固醇等的摄入量,不抽烟,少喝酒等。
4.多喝水
多喝水能够降低血液的粘稠度,防止血栓的出现,特别是中老年人,要保证每天足够的饮水量,以尿液呈淡黄色为佳。
5.科学合理的抗凝治疗
不可胡乱吃溶栓抗凝药。
预防性的抗凝治疗并非不可,但是即便是专业的医生,具备有相关的知识,也要结合相关检查数据,在多年的经验指导下,才能够拟定出适合的治疗方案。若有不慎,还可能出现副作用。对于血栓的预防,我们要持科学的态度对待,切忌盲目相信一些偏方及谣传。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版权所有:杭州微医健康科技有限公司 浙B2-20200356 浙卫(03)网审[2014]015号 (浙)-经营性-2014-0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