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病时做一个有智慧的患者,不做“上网自诊狂”
2019年09月09日 【健康号】 同济大学附属天佑医院     阅读 8400

看病时做一个有智慧的患者,不做“上网自诊狂”

说起看病难,相信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患者看病难——看不上病、看不好病!

但实际上,患者看病时,医生也“难”!!!

据统计,仅在2011年至2014年,三年中,我国儿科医师流失人数达14310人!

造成这个结果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儿科医学在很多医生口中被称为“给哑巴看病、不讨好的医学”——患儿无法自述症状、家长往往也不具备足够的疾病知识,诊疗难度大、医患沟通不畅、责任难以厘清、容易发生医患纠纷和矛盾……

如果仅仅以儿科医生的遭遇作为参考,具备一定疾病知识、健康素养、能用较为专业的语言对自己的症状进行清楚描述的患者们,就一定是医生们的“最爱”了?


答案是否定的!

同样是看病,“懂得多”的患者把自己当成了百科全书来给医生上课,并积极就就诊策略和方法与医生展开辩论,医生只能无奈感叹:“病人不能开口,难诊治,病人懂太多,更难诊治。”有医生甚至把这写成了段子:“如何一秒激怒医生,患者其实只用说一句:“‘可是网上说……'”

患者就医,偏爱“先入为主”

“医生,你看我胸口这个痣,我查了资料,可能是肝癌了。”

“不是,就是普通痣,你把号退了,回去吧。”

“这痣长好多年了,情况估计蛮严重了。”

“长两百年,它也就是普通痣,蜘蛛痣它不长这样,它有明显的腿。”

“不行,我还是得查。”

以上对话发生在某医院肝病中心的门诊,对话完毕,在患者期盼又带着一丝惶恐的眼神中,医生默默地在电脑上开好肝功能的相应检查单,无奈叹口气,重重用鼠标点向“打印”键。

“这样的患者不是个例……”该医生每天都要遇到很多类似的情况,患者在来医院前就先在网上查了资料,对自己的症状已经有很多先入为主的想法,在遇到结果相左时,往往不太相信医生的经验诊断,在这样的情况下,医生也只能依据其个人意愿进行临床检查,等检查数据出来后,再花上比对普通患者多好几倍的时间来给他们澄清错误观念和疾病误区,工作量增加几倍不说,患者有时候还未必领情——“是不是这家医院不专业、设备不行?”。


“身体哪儿不舒服,先百度”成为不少普通人的习惯。

对于缺乏基本科学素养的普通大众而言,搜索并不是难事,难的是缺乏基础医学科学知识的他们,普遍缺少鉴别网络信息真假的能力。这位医生介绍到:“好在很多患者还比较相信医生,医生给他们检查完、解释完后,就能解除他们的困惑,最怕的是那种坚持自己思路,要求医生务必按照他自己想法来治疗的患者。”

这种医生“最怕”的患者,某医院男科主任就曾遇到过:有位患者因生殖器弯曲前来男科就诊,他认为这是导致他身体没有力气、浑身不舒服的主要原因。经过医生诊断,此症状并非是因为生殖器弯曲造成的,而他的生殖器弯曲程度也没有达到需要做手术的地步,大可不必“大动干戈”。

可这位患者长期受不实网络信息的影响,时间长了便形成了自己的一套理论,无论医生如何向他解释医学原理,他始终执着于自己的想法。

手术需求遭到拒绝后,该患者不断去“骚扰”这位医生,试图通过软磨硬泡的方式获得手术机会。讲到这里,这位医生无奈地说了一句:“你说,医生该怎么办?”

国内媒体曾开展过一次主题为“你是电子病人吗?”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六成被调查者在身体不适时,第一反应是上网搜索“解决之道”;当医生诊断结果与网络查询结果产生差异时,调查显示只有50%的被调查者相信医生的诊断。网络查询结果与医生诊断受信任的程度看似“势均力敌”。


面对这种医患之间严重失信,这位医生表示,身为医生,会尽自己所能告知患者真实的情况,以帮助他们做出更适合的选择,但最终患者要做什么样的决定,那不是医生能控制的。

懂得多的你正深陷危险漩涡

这些“懂得多”的患者,又一般是从哪获得的医学知识呢?是搜索引擎“东查西看”?还是有目的性地查看专业健康媒体、医院官网、医学论文平台、指南或文献?

来自武汉的某患者就是从前者获得的答案。他在体检时发现自己感染了幽门螺杆菌,随后在网络上一搜,看到不少有关幽门螺杆菌容易发展成胃癌的报道,造成他精神非常紧张,甚至发展到失眠、焦虑,虽然生理症状并没有出现,心理症状却衍生出一大堆。

经不住心理折磨,该患者最后到医院就诊,希望医生为他开一些抑制幽门螺杆菌的药物,接诊医生仔细询问并查看体检报告后,拒绝了该患者的要求,并告诉他不必担心,因为对于健康携带者而言,没有必要治疗。


接诊医生进一步向该患者解释道,幽门螺杆菌感染到胃癌的发生率大概只有1%,受伤害更多的反而是那些查了资料擅自服用大量抗菌药物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的患者,吃不对药还可能引发药物性肝炎,得不偿失。

“可我万一就是那1%呢?”带着先入为主的观念,该患者带着疑问通过另外的方式进行了很大可能是并不必要的治疗。

对此结果,医生也只能表达无奈,“也许他们只想图一个心安,哪怕代价是更大的伤害。”

这类做法的背后反映出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完成搜索、阅读的动作后,患者就能将专业医疗信息准确无误地收入囊中、并相对应展开正确的应对吗?

在专业医生眼中,疾病落到个人身上时,笼统地将自己的病情以大数据为参照对号入座并不是明智之举。

真正想要“懂得多”,得在看得懂的前提下,有针对性地去查阅权威的文献资料或指南,而且知识总在更新,千万不能用过去的医学知识来抵御当下的疾病。

通过网络,学习查阅一些医疗保健信息本无错,但潜藏的风险容不得丝毫疏忽,你懂的未必是真的、全面的,莽然听信网络,一不小心就会用健康作为代价掉入危险的漩涡之中,酿出一桩桩悲剧。

其实在互联网时代,我们每一个人都习惯了上网搜查答案,只是在接受外行知识时,我们都要警惕自己成为“懂得多”患者,你以为的懂,可能仅仅是误解,而偏听偏信的代价可能是你的生命。


疾病面前,医患双方本属同一战壕

“医患之间从来都不是敌对的,医生与患者理应站在同一个战壕里,与疾病抗争。若失去了人与人最基本的信任,医生还怎么帮助病人呢?”一般情况下,专业的医生比患者所了解的信息更多、时效性也较强,相对网上零碎的知识,医生能给患者一个更适合其的完整治疗方案。

五年本科、三年硕士,只是成为医生的基础,从三年规培到主治医师,再到职称评定,医生们需要终日沉浸在科研与临床的世界之中,这份数十年积攒而来的学术知识与诊治经验,不是在互联网的搜索可以替代的。

小编认为,每个患者在疾病面前,不该偏听偏信,一知半解也绝非好事。未来,我们希望每个患者都能学会筛选信息,做真正既懂得多又受医生喜欢的聪明患者。毕竟,无论你如何选择,绝大多数人生命的最后一程还是需要在医院里和医生一起相依相伴……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
|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