褚仁远教授谈我国近视防控6大怪现象——防控近视要讲科学
2018年08月07日 【健康号】 赵婧     阅读 6741

褚仁远是我国视光学领域的泰斗,国家卫生部近视眼重点实验室主任,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终身教授,去年以来,褚教授在不同的场合谈到我国近视防治的怪现象,产生了广泛影响,许多家长看后如梦方醒,后悔莫及。目前我国眼镜行业因商业利益驱动而良莠不齐,且至今也没有一个严格的官方的行业标准,眼镜的验配管理混乱,尤其对广大儿童青少年的近视发生和近视的加深埋下隐患。以下是褚仁远教授总结的六大怪现象。作为科普希望对广大近视眼患儿家长有所帮助。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眼科赵婧

    怪现象1   该戴眼镜的人不戴眼镜   

    不少家长不愿意过早地给近视的孩子戴眼镜,认为戴眼镜会使近视度数加深,一旦戴上眼镜,就再也摘不下来了,能不戴尽量不戴。其实,近视眼患者若不及时配戴眼镜,容易出现视疲劳,影响学习;而且,患者为了让视力更清晰,常被迫眯眼看东西,上下眼睑长期压迫眼球,会拉长眼球前后径,促使近视度数增加。可以说,戴眼镜非但不会加深近视,反而有减缓近视加深的作用。  

   怪现象2   不该戴眼镜的人却戴上了眼镜   

    一名3岁儿童在幼儿园查视力,老师发现他的视力仅为O.6,便通知家长,说孩子可能是弱视,快去医院检查。到了医院,医生经过散瞳验光,发现孩子是200度的远视眼,便给孩子配了一副200度的远视眼镜……   

    人出生后,眼球会随着身体各器官成比例地长大。刚出生时,眼球的横径与成人相差不大,但纵径(眼轴)却很短。新生儿的眼轴只有16毫米,3周岁幼儿的眼轴为19.5毫米,直到18岁,才达到正常成人的眼轴长度(23毫米)。也就是说,儿童都是远视眼(眼轴短,外界物体的影像聚焦在眼底黄斑的后面)。随着年龄增加,眼轴逐渐加长,屈光状态逐渐向正视眼方向发展。然而遗憾的是,大部分家长、验光师,甚至许多医院的眼科专业人员并不了解这些知识,盲目地给视力正常的孩子配眼镜。殊不知,3岁孩子本来就应该是200度远视,明明是正常的眼球,却戴了远视镜,这么做岂不是把孩子往近视眼的方向推?   

    怪现象3   “近视”了才想到“预防”   现在国内普遍存在这样的情况:要么无目标地搞全民预防,要么等发现孩子已经变成近视了,再想到要预防。近视并不是一朝一夕“突然”发生的。家长们之所以对孩子的近视“后知后觉”,主要是因为大多数家长并没有定期带孩子去医院或专业视光中心做视力检查的意识,以至于无法早期发现孩子的视力问题。   

    对策:请家长们为孩子建立一份屈光发育档案。具体方法是从3岁儿童开始,每6个月去专业视光中心进行全息检查。把验光度数、眼轴长度、角膜曲率半径、眼压、身高、体重等数值记录下来。建立屈光发育档案有三大好处:一能及早发现眼屈光异常,如高度远视、近视、散光和弱视等,二能及早发现婴幼儿是否有眼疾;三能在视力正常的儿童中,筛选出近视眼“坯子”。比如,8岁儿童应该有125~150度远视,视力是1.0。若检查发现一名8岁儿童的屈光状态是75度远视或正视眼,说明这名儿童今后变成近视眼的概率较大,必须及时采取干预措施,预防近视眼的发生。 

     怪现象4   误会近视眼的“本质”   

    人们普遍认为,近视眼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眼睫状肌调节功能过强,因此只要放松眼睫状肌,就能防止近视眼的发生和发展。     近30年的研究发现,调节力过强的近视眼很少,即使在青少年近视眼患者中(青少年眼睫状肌调节功能较强),调节功能过强者也不到5%。也就是说,绝大多数(95%以上)近视眼患者眼睫状肌的功能状态是迟缓或不灵活的,而非过强。目前市场上许多宣称能防治近视眼的产品和措施都是针对让睫状肌放松而设计的。在应用前,又不测定应用者的睫状肌功能(过强还是不足)。殊不知,这些产品仅对5%不到的调节过强者有效,而对绝大多数人而言,这么做不仅无效,还可能“帮倒忙”,促使他们更快变成近视眼,或者让近视度数快点加深!   

    对策:常做“对眼”训练可以有效防治近视眼。上世纪60年代,莫斯科HeImhortz眼科研究所所长AVitisov教授曾经做过一项试验:让5万名5岁儿童,每天早到学校5分钟,练习“对眼”(中指放在两眼前方,渐渐向鼻子靠拢,双眼始终紧盯手指),另外5万名儿童作对照。10年以后,研究人员惊喜地发现,不练习“对眼”的孩子,其近视发生率是练习“对眼”孩子的10倍!由此,Avitisov教授得出了“近视眼不是睫状肌调节过强,而是功能紊乱、不足所致”的观点。此后,欧美国家的一些试验也相继证实了这一观点。这种方法简单易行,其目的是锻炼眼睫状肌的调节灵活度,大家不妨借鉴—下。   

    不少家长怕孩子经常练“对眼”,会变成“斗鸡眼”。其实这种担心并无必要,“斗鸡眼”(医学上称内斜视)并不是练出来的,而是支配眼球运动的肌肉和神经本身的问题所造成的。   

    怪现象5   配镜图省事验光“毛估估”  

    认为验光配镜是小事,有点误差没什么,电脑验光快而准,人工验光太麻烦……在这些理念的误导下,许多人戴上了不合适的眼镜,不仅容易发生视疲劳,还会加速近视眼的加深与发展。众所周知,验光主要是检查单眼的屈光状态。而戴上眼镜,则是双眼看同一个物体,必须获得最佳的双眼单视功能。因此,镜片的度数并不等于验光的数据,必须根据眼位状态、调节功能强弱、散光轴向等双眼的视功能表现,进行正确的处方。这就是医学验光与普通验光的本质区别。

    总之,医学验光的根本目的,就是要患者戴眼镜以后,不仅要看得清楚,还要看得舒服。当然,医学验光并不等于医院验光。实际上,许多医院只是挂其名而未行其实。大家可以根据以下5个检查是否落实,来初步判断医学验光是否“货真价实”。初步判断验光是否“货真价实”主要有以下指标:①验光;②查眼位;③测调节力;④做调节平衡试验;⑤核对散光轴向。   

    怪现象6:迷信“防近”产品,忽视“环境”改善    

    不少近视眼患儿的家长非常希望能找到一种能快速,轻松治愈近视眼的方法或药物。目前市面上层出不穷的近视眼防治产品,正是迎合了家长们的这种心理,生意做得红红火火。    

    点评:世上真有能治愈近视眼的灵丹妙药吗?回答是否定的!

    因为导致近视眼的原因很复杂,必须采用综合措施来防治,没有捷径可走。迄今为止,还没有一种药物或器械被证实能治愈近视眼。    现代医学证明:遗传、围产期保健和不良环境因素是导致近视眼发病的三大因素。就现实可操作性而言,后两项,特别是对不良环境因素的干预,将有助于阻止或延缓近视眼的发生发展。遗憾的是,如今不少家长宁愿花重金购买各种营养品,治疗仪,却不懂得为孩子的眼睛“减负”,不注重改善容易危害视力的各种不良环境因素,本末倒置。    

    对策:预防近视,从改善环境因素做起。具体措施包括:1.妈妈多运动,给宝宝一副健康的眼球。如今不少准妈妈在怀孕以后,立即“晋升”为“国宝大熊猫”,家务不干了,有的甚至连班都不上了,每天除了睡,就是吃。殊不知,妈妈运动少会影响宝宝的眼球发育,容易导致宝宝眼球不圆(散光)、眼球组织不够强韧(易膨大、近视)等问题。2.别让婴儿过早,过度用眼,因为婴儿的眼球壁较薄弱,过早,过度用眼会促使眼球过度膨大,眼轴提早拉长,为近视埋下隐患。3.不要让孩子在强光,暗室或晃动的车厢里看书,学校进行教室灯光、桌椅改造。4.读书、写字姿势要正确,头正身直,眼距离书本30厘米,指尖距笔尖2厘米,不要躺在床上、趴在桌上看书。5.多参加户外活动,每天1节体育课。6.避免长时间疲劳用眼,持续工作或使用电脑1小时,应休息10~1 5分钟。7.不要乱点眼药水,以免其中所含的防腐剂危害眼睛。   

    温馨提示:握笔姿势不正确。也会导致近视。   


    采访过程中,褚教授对记者的握笔姿势提出了批评,并断言虽然记者没戴框架眼镜,但一定是个近视眼!记者对褚教授的“料事如神”感到非常惊讶,连忙追问原因。原来,褚教授曾经在2003年做过一项研究,发现握笔姿势不正确(拇指与食指相碰或交叉)易诱发近视(手指挡住视线,迫使头部向左倾斜,拉近了眼睛与书本的距离,增加近视发病机会),且随着写字姿势不正确程度的加重,屈光度数不断加深。    

    正确的握笔姿势应是握笔处离笔尖2厘米,拇指,食指和中指以笔杆为圆周,分别间隔120度,拇指与食指不相碰,以保证视线不被遮挡。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1
|
赵婧
副主任医师/副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
近视防治便民门诊,宝...
各类成人近视矫正手术(全飞秒Smile,飞秒激光Lasik,表层手术等),儿童青少年近视综... 更多
去Ta主页
Ta最近的文章 更多 |

热门文章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