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胃不和”与特发性肺纤维化的相关性
2020年09月17日 【健康号】 山东省中医院肺病科     阅读 7895

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是间质性肺疾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类型。

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是间质性肺疾病中较为常见的一种类型。该病具体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多认为与遗传、环境、病毒感染等因素有关。目前将特发性肺纤维化归属于中医“肺痿”范畴。“胃不和”论述首见于《素问·逆调论》:“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是足阳明之逆也。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故不得卧也。”下经曰:胃不和则卧不安,此之谓也。明确提出“胃不和”而致患者咳逆倚息,喘促不能平卧,阐述了胃与肺系疾病的相关性。

1 胃与肺生理功能的相关性

1.1 经络相通 肺胃解剖位置毗邻,经络相互关联。肺位膈上,胃居膈下,肺胃一膈相邻,喉咙是气体出入肺之门户,又是饮食入胃之道。《灵枢·经脉》篇:“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上膈属肺。”《灵枢·经别》篇:“手太阴之正……上入缺盆,循喉咙,复合阳明。”《素问·平人气象论》言:“胃之大络,名曰虚里,贯膈络肺,出于左乳下其动应衣脉宗气也。”肺胃二经,两者属于表里经脉,经络相联,气血相通,相互协调,是其生理功能相关的基础。

1.2 五行相生 胃肺二脏五行关系属于相生。胃属土,肺属金。陈修园在《时方歌括》中强调:“肺气之布,必由胃气之输。”阳明为“五脏六腑之海”“气血生化之源”,阳明健则化源充足,气血津液旺盛,全身的脏腑经络、四肢百骸、皮毛筋骨都能得到充养。胃气和顺,肺金得以濡养,利于其生理功能的发挥。

1.3 气机相合 肺胃皆属后天之本,共同参与水谷精微的代谢。后天之气即宗气的生成和运行均离不开肺胃。宗气是肺吸入之清气与脾胃运化而来的水谷之精气相结合而成,贯心脉而行呼吸,维持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如《灵枢·刺节真邪》曰:“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者也。”同时人体精微物质的输布,也和肺胃相关,《灵枢·营卫生会》言:“人受气于谷,谷入于胃,以传于肺,五脏六腑皆以受气。”脾胃与肺也共同参与水液代谢。脾胃主运化水液之作用,有赖于肺气宣发和肃降功能的协调,肺之通调水道,亦尤需胃气运化之力。

2 “胃不和”与特发性肺纤维化病理变化的相关性

特发性肺纤维化在中医学理论体系里并没有特定的病名,根据其喘促、咳吐浊唾涎沫等临床表现,多将其归于“肺痿”。《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寸口脉数,其人咳,口中反有浊唾涎沫者何?”师曰:“为肺痿之病。”结合历代医家论述,均认识到肺痿是多种肺系疾病的慢性转归。如唐·王焘《外台秘要·咳嗽门》:“肺气嗽经久将成肺痿。”本病发病机理,总缘肺脏虚损,津气严重耗伤,以致肺叶枯萎。因津伤则燥,燥盛则干,肺叶弱而不用则痿。病位在肺,但与脾、胃、肾等脏密切相关。其中胃不和导致津液无以生化布散,肺失濡养,是特发性肺纤维化发病的重要原因。肺以宣肃为顺,胃以通降为和,此乃肺胃相和之理。胃不和,广义而言包括虚实两端,胃气失于通降或胃之气阴不足,均可病及于肺。如《素问·厥论》云:“阳明厥咳喘。”高士宗注曰:“阳明经厥气逆,则阳明燥金之气,不和于肺,故咳喘。”说明胃气上逆,肺气不宣,可引起咳喘症状。《素问·逆调论》:“不得卧而息有音者,是足阳明之逆也。阳明者,胃脉也,胃者,六腑之海,其气亦下行,阳明逆不得从其道。”张锡纯亦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论述说:“论喘者,恒责之于肺、肾二脏,未有责之于脾胃者,不知胃气宜下行,有时不下行转而上逆,并迫肺气亦上逆即可作喘。”喘甚日久,肺气胀满,呼吸不利,导致肺脏虚损,终致肺叶枯萎。另一方面,如若胃不和而致胃之气阴耗伤,胃津不能上输养肺,土不生金,可致肺燥津枯,肺失濡养,肺燥阴竭,日见枯萎。如《金匮要略·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所言:“肺痿之病……或从呕吐,或从消渴……重亡津液,故得之。”由上可知,胃不和与特发性肺纤维化的发病有着密切关系。胃不和所致病理状态是导致肺痿发病的重要因素。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
|
山东省中医院肺病科
肺病科是山东省内唯一中医肺病学“泰山学者”设岗科室,先后被批准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西医结合临床重点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专科、山东省中医重点学科、山东省卫生厅重点实验室。
去Ta主页
Ta最近的文章

热门文章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