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班熬夜胃疼,自己吃药OK吗?
2018年07月13日 【健康号】 方霖     阅读 7747

白领小李是一名软件工程师,别看他刚毕业才两年,年轻有为、业绩突出、收入不菲,在单位、朋友圈已是小有名气。工作狂的他经常加班、加点完成软件的设计和开发,平时熬夜喝咖啡、老干妈辣椒酱拌方便面当夜宵已成家常便饭。这段时间,他总感觉到加班到夜深人静的时候胃那个区域有点刺痛,吃点饼干或喝点水就好了许多。正好,单位同事办公桌面上放着一瓶从香港买回来的进口胃药,也不管三七二十一,小李拿起来张口一试,没想到这药灵得很,吃下去就不痛了。反复几次胃痛之后,小李干脆让同事送了他一瓶,以便在平时胃痛的时候可以救救急。同事建议他去医院就诊检查一下,他老推说自己没时间,而且春节期间单位体检自己也没什么毛病。这天晚上,小李的胃病又犯了,还是吃了同事的药,不过这次药不管用,痛得他眼冒金星、冷汗浃背,一阵剧痛之后他上了洗手间发现拉出很多黑便,这可把他吓坏了。在家人的陪同下,小李到医院看了医生,医生详细接诊后建议小李做个胃镜。胃镜结果提示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这就是小李黑便和长期夜间胃痛的原因。医生解释,如果溃疡导致严重的消化道出血或消化道穿孔,严重时可能会危及生命。小李这才明白自己胃病的严重性,幸好及时就诊。在医生的专业指导下,给予8个星期的药物正规治疗,之后小李复查了胃镜,溃疡治愈。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消化内科方霖

很多上班族都可能有类似小李上述的习惯和毛病,自己在电视、网络、广告的宣传下也学着当起了家庭医生。那么问题来了,平时如果出现胃痛,胃痛可能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怎么判断就是胃疼?能不能自己吃药解决呢?我们常吃的药物都有哪些?可以吃吗?怎么吃?盲目、随便用药有什么后果?什么时候应该去医院就诊?笔者这就带着大家一一解开谜团。

胃痛是一个通俗的概念,也是临床上极其常见的症状,更有一部分人群把腹胀引起的胀痛理解为胃痛。老百姓看病或日常生活所说的胃痛其实并不确切,当他们指出疼痛部位时,往往在正规的医疗术语应该描述为上腹部疼痛。在诊断学、解剖学的领域上,上腹部涵盖了以下器官,包括胃、十二指肠、部分小肠、肝、胆、胰、脾、双肾及肾上腺、横结肠。因此,所谓的胃疼理所当然就是这些器官出现毛病或不适。胃疼常见的原因有Hp感染、急性胃粘膜病变、胃溃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急性胰腺炎、急性胆囊炎、胆道结石或肾结石、胆道蛔虫症、幽门梗阻或肠梗阻、肠套叠、内脏扭转或缺血、内脏破裂、腹壁疾病、心肺、血管疾病引起的放射性疼痛等等。胃痛有时很难鉴别出原因,症状不典型,临床上也只能凭医生经验边检查边治疗,甚至有部分病例进展到一定严重程度才能确诊。对于老百姓而言,究竟有没有一种简单判断胃疼就是胃疼的方法呢?笔者认为,如果出现以下症状伴随,胃疼就可能是胃疼。例如:反酸、嗳气、早饱、腹胀、食欲不振、上腹部灼热感或烧心,尤其是胃疼与进食相关,或进食后缓解或进食后加重。这些都有可能提示胃出现了毛病。但是,如果出现进食困难或黑便、呕血这些症状,建议还是及时就医。胃疼切忌盲目判断!

如果不方便就医,平时胃疼大家总要找点药吃。绝大部分家庭都会备点药物,很多家庭主妇尤其喜欢到港澳台或国外购买一些进口药物,究竟什么胃药合适放在家里备用呢?常用的胃药有以下几类:1、制酸剂:包括奥美拉唑兰索拉唑、雷贝拉唑、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此类药物的作用在于高效、快速抑制胃酸分泌和清除幽门螺旋杆菌,从而达到快速止痛的效果;2、粘膜保护剂:包括铝碳酸镁、硫糖铝枸橼酸铋钾、胃仙-U等,此类药物的作用在于配合制酸剂治疗,缓解与胃酸有关的胃部不适症状;3、解痉剂:包括山莨菪碱(6542)、诺斯帕等,此类药物主要用于解除空腔脏器的痉挛引起的疼痛;4、中成药制剂:包括三九胃泰、四磨汤、保济丸、肚痛健胃整肠丸、双飞人药水、蚬壳胃散、胃乃安等。笔者认为,诸如中成药制剂都可以放在家里备用。至于前几类药物,最好在专业医生指导下才能应用。倘若吃了家庭备用药物后症状有所好转,可以观察1-2天,并继续根据自己的情况酌情服用。但是如果吃了家庭备用药物后症状未见明显好转或反复发作,建议短期内到正规医院专科就诊,必要时可能需要进行针对性的检查明确诊断。盲目、随便用药有时可能贻误病情。身边不乏出现胃癌引起的胃疼误认为胃溃疡发作的例子。此类患者经常服用制酸剂、粘膜保护剂治疗胃疼,但反复发作,最后到医院就诊后进行胃镜检查发现胃溃疡已进展至胃癌,后悔莫及!

胃疼常见的检查手段有上腹部B超或胃镜或上消化道钡餐检查等,最好在空腹状态下到医院检查。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
|
方霖
主治医师
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
脾胃病科,消化内科,...
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治(近年来门诊诊治患者近5千人/年),精通内镜下操作、治疗(至今独立完成胃... 更多
去Ta主页
Ta最近的文章 更多 |

热门文章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