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要小儿安,常带三分饥和寒(转载)
2015年11月14日 【健康号】 王店云     阅读 8123

四时欲得小儿安,常要三分饥与寒;但愿人皆依此法,自然诸疾不相干。

                                                                               ——曾世荣《活幼心书》

       现在的孩子多是独生子女,父母对其娇宠备至,最怕心肝宝贝营养不良、吃苦受冻,却不明白衣食无忧、白白胖胖的孩子为什么那么娇气、爱闹病?其实,原因正是孩子吃得太饱、穿得太暖了。

       我国元代著名儿科学家曾世荣在《活幼心书》中曾写道:“四时欲得小儿安,常要三分饥与寒;但愿人皆依此法,自然诸疾不相干。”并且进一步告诫世人:“殊不知忍一分饥,胜服调脾之剂;耐一分寒,不须发表之功。”他立场鲜明的主张让孩子保持七分饱,则脏腑不易损伤,就不易患肠胃病,自然用不着服什么调理脾胃的药物;倘能经常保持一种微寒状态,也就不易患伤风感冒,因而用不着服什么解表发汗的药物。

       已经为人父母的都知道,孩子生病70%是风寒感冒等呼吸道疾病和食物积滞引起的消化道疾病。这是为什么呢?祖国医学所讲的人体五脏中,小儿天生三脏不足、两脏有余。也就是脾常不足、肾常虚、肺常不足,心、肝两脏有余。小儿的消化系统还不成熟,消化能力弱,虽然需要营养物质,但吃得过饱,胃肠负担过重,便可能引起肚子胀、肚子疼、腹泻等胃肠疾患。小儿肺脏很娇嫩,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引起诸如咳嗽、哮喘、发烧等肺部炎症,故小儿不能受凉感冒。但穿得过暖,孩子容易出汗,出汗后反而容易受凉。再者,让孩子穿得过多过厚,会使胸部活动受限,肺的呼吸量减少,影响胸部正常发育。这就是所谓的“过犹不及”。让小儿“三分寒”,并不是让小儿去受凉,而是根据气候变化随时给小儿增减衣服,让小儿处于七分暖而三分寒的环境中,锻炼小儿的御寒、抗病能力。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中心的老化研究所,曾用猴子做了有关少食与健康之间关系的研究试验。他们将猴子分成两组,一组让其吃饱,一组只让吃七分饱。15年后,吃七分饱的那组猴子的死亡率只是吃饱组的一半。

       《北京晚报》 2007年5月4日援引最新一期《自然》周刊的报导,说美国科学家发现了可延长一些动物机体生命的基因,这种名为PHA-4的基因,揭开了一个什么秘密呢?就是控制食量可以延长动物的生命。科学家早在70多年前就发现,如果让老鼠、狗、果蝇等动物保持一定程度的饥饿状态,它们的存活时间要比正常进食的同类多出40%。但多年来没有人能解释这一现象,直到最近美国加州索尔克生物研究所的研究人员发现这一基因。科学家认为,这一发现只限于一些动物,对于人类是否也存在类似基因,科学界尚无定论。

       祖国医学还认为:“薄衣之法,当从秋习之,不可以春夏卒减其衣,则令中风寒。从秋习之,以渐稍寒,如此则必耐寒。”强调了“薄衣”的习惯应从秋天开始,慢慢适应,循序渐进,到冬季再略加衣服即可,这样既可锻炼孩子的耐寒力,又不致使其受风寒。但这也不是绝对的,如果有的孩子体制差,抵抗力较弱,大风降温时必须多穿,以防感冒。

       另外,中医还讲究“戒养儿童,慎护风池”认为平时应该避免风寒之邪直犯风池。眠睡之时,母亲口鼻的气体不要直吹孩子囟门,否则风寒之邪侵袭,易使孩子鼻塞声重,吮乳口松,啼哭不安。睡中也不可使被子遮住孩子头面,以免影响呼吸新鲜空气。这些细致慎护、切实可行的育儿经验,的确值得继承和效法。

       除了三分饥与寒,我们的祖先还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养护小儿的真诀。如南宋陈文中《陈氏小儿病源方论》首先提出正确的乳食法:“吃热,吃软,吃少,则不病。吃冷,吃硬,吃多,则生病。”这种喂养小儿的方法直到今天人们还在遵循。书中对于小儿护养问题不仅仅谈到小儿喂养,还涉及到着衣、看护、用药等方方面面,陈氏概括为“养子十法”。其主要内容为:一要背暖,二要肚暖,三要足暖,四要头暖,五要心胸凉,六者勿令忽见非常之物,七者脾胃要温,八者儿啼未定勿饮乳,九者勿服轻朱,十者宜少洗浴。这十法中大部分是为护阳而设,陈氏认为小儿以阳气为本,无病时在于摄养如法,调护正气。而固阳护阳的核心是“脾胃要温”,因为:“若脾胃全固,则津液通行,气血流转,使表里冲和,一身康健。”《陈氏小儿病源方论》所论的“养子十法”,除“少洗浴”颇有争议外,其它方法均较科学,成为后世儿科护理学发展的基础。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
|
王店云
住院医师/讲师
芜湖市中医医院
中医儿科,中医科,儿...
小儿多动症(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小儿抽动障碍、小儿癫痫、小儿脑瘫、脑炎后遗症、智力发育障碍... 更多
去Ta主页
Ta最近的文章 更多 |

热门文章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