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浅谈低级别胶质瘤的诊疗策略
2018年07月17日 【健康号】 高阳     阅读 8533

低级别胶质瘤(LGG)是一种原发性的颅内肿瘤, 约占成人原发脑肿瘤的10%,占胶质瘤的20%-25%,好发于青年人,具有弥漫浸润性生长的特点,手术切除后往往容易复发,同时常伴有恶性程度增加。WHO将其病理级别定义为II级,并根据组织成分、异柠檬酸脱氢酶(isocitrate dehydrogenase,IDH)突变和1号染色体短臂/19号染色体长臂(1p/19q)缺失状态,低级别胶质瘤分为星形细胞瘤(IDH突变型、IDH野生型、其他未特指型)、少突胶质细胞瘤(IDH突变且1p/19q联合缺失型、其他未特指型)和少突星形细胞瘤(其他未特指型)。

影响患者生存期的风险因素包括年龄、临床特点、肿瘤性质、肿瘤大小、肿瘤生长方式、分子病理检测结果及手术切除程度等。低风险患者的中位生存期可达10.8年,但对于高风险(存在2个及2个以上不利因素)的患者,其中位生存期仅为3.9年(NCCN指南)。

低级别胶质瘤的治疗策略包括手术治疗、放射治疗、药物辅助治疗、个体化治疗及观察随访。

手术时机选择: 对于影像学提示低级别胶质瘤且伴有明显临床症状的患者,手术切除是首选的治疗方案;对于影像学提示低级别胶质瘤但暂无明显临床症状的患者,如有高级认知功能损伤,可选手术切除,没有症状,可随访观察;影像学不能确定是否为弥慢性低级别胶质瘤或怀疑其他疾病时, 可通过活检的方式进行确诊。

手术治疗: 手术的目的:安全全切肿瘤;降低肿瘤细胞负荷,为辅助放化疗创造有利条件;明确组织病理学诊断;化疗药物筛选;降低颅内压;缓解神经功能障
碍。

手术虽能解除肿瘤的占位效应和提供病理诊断依据,因肿瘤浸润生长无明显边界的特点而不能完全治愈。有临床症状、累及功能区的胶质瘤可行术中唤醒手术;未累及脑功能区的胶质瘤患者及不具备开展唤醒手术条件的可全麻手术。功能MRI、神经导航、术中MRI、术中超声、电生理检查及术中唤醒技术等的应用对功能区肿瘤已可进行术前评估,术中进行较精确的功能定位,做到非功能区肿瘤全切、功能区肿瘤达到最大程度切除同时亦降低并发症。

虽然肿瘤存在内在的不均一性,但对于功能区且不愿接受或者不能接受手术、要求延迟手术而需要明确诊断的患者,活检仍不失为明确病理诊断的一种策略。

放射治疗: 放疗成为胶质瘤特别是恶性胶质瘤重要的辅助治疗手段。目前大多数研究认为低级别胶质瘤术后放疗能有效控制肿瘤的局部生长和防止复发。至于是否有助于延长患者生存期,目前尚无定论。同时在选择放疗的时间上仍存在争议,目前总体的观点认为:

(1)术后早期放疗:对于预后不良、生存期较短的患者,术后早期放疗可明显延长肿瘤复发或进展的时间, 并可有效地控制癫痫的发作,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术后延迟放疗:对于年纪较轻且预后较好的患者,可选择术后观察的方法,以避免发生远期放射性神经毒性的潜在风险。 


化学治疗: 化疗对进一步杀灭残存肿瘤细胞起到了作用,推荐有条件的医疗单位对低级别胶质瘤的患者进行分子病理检查:Ki-67≤3%、1p19q缺失、IDHl/2突变、MGMT启动子区甲基化、TP53突变、ATRX缺失等这些分子标志物对于化疗药物的敏感性及对患者的生存预后具有重意义。1p/19q联合缺失者化疗效果好;推荐替莫唑胺和PCV(甲基苄肼、洛莫司汀和长春新碱)作为低级别胶质瘤辅助治疗的化疗药物。 


个体化治疗: 应根据病人的肿瘤情况、身体情况及病人和家属的治疗倾向选择手术时机和手术方法,即临床治疗必须个体化,同时结合低级别胶质瘤的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特征判断肿瘤对放射治疗及化学药物治疗的敏感性,制定相应的辅助治疗措施。 


随访观察: 部分功能区域的肿瘤以及脑深部(如脑干)不能手术的区域,手术可能引起永久性神经功能损害甚至危及患者生命,对年轻及处于工作年龄段的病人,这种神经功能损害会导致严重的社会和经济问题。因此,在影像学及病理活检诊断为低级别胶质瘤后,密切临床观察、随访,每3~6个月复查MRI,采用延迟手术并进行动态观察的方法对此类病人可能更为适宜。


预后: 在最大安全的范围下切除累及功能区的低级别胶质瘤和全切除非功能区低级别胶质瘤可使患者获得较好的预后;


含有少突胶质成分的低级别胶质瘤患者的预后较好。在分子病理方面,当肿瘤发生IDHl/2突变、1p/19q联合缺失对患者的预后有利; 


年龄较大,肿瘤体积较大,术前存在神经功能缺失,累及功能区域的患者预后相对较差。

提示x

您已经顶过了!

确认
''
|
请选择举报原因
垃圾广告信息
色情低俗内容
违规有害信息
侵犯隐私、虚假谣传